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一打开就是几千条,全是骂我的……”近日,吉林一女士发布爬山视频后引发围观。因其背包和滑雪服上均带有吊牌,一些网友臆断此举是为了日后“无理由退货”,便大加嘲讽谩骂。但事实上,这些吊牌乃商品附带的公益寻亲卡。
多方信源证明,该女士遭遇了一场无妄之灾。如今,“吃瓜群众”散去,但其中是非不能就此不论。一段时间以来,网购衣物退货率居高不下,一个原因即在于有人钻规则漏洞,滥用退货权益,只为白穿新衣。许多商家见招拆招,将吊牌设计得格外显眼。这一背景下,一众网友看到上述女士衣物上的吊牌瞬间带入占便宜的叙事,张口闭口“缺德”。如此草率的“舆论审判”,着实荒唐。
放眼网络空间,热衷于当“判官”的网友不在少数。面对碎片化的信息,很多人习惯于第一时间站队,或挑头“分析”,或指指点点,都以为自己是合理共情、主持公道,实则更多是在宣泄情绪、释放恶意。网络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施暴者发现事件反转后拍拍屁股走人,当事人却要在不断自证中反复与恶意纠缠。当一碗面、一张吊牌都能引发鸡飞狗跳,舆论场的耐心值也在不断拉低,任何人都会面临随时被“挂”、一“扒”到底的危险。
《乌合之众》一书写道,“集合行为的参与者通常处于昂奋激动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使他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表现为一味地盲信盲从。”网上“群氓现象”频繁出现,不仅破坏着网络秩序,也容易向现实社会传递戾气。一桩桩反转事件提醒我们:很多时候,眼见不一定为实,正义的维护从来不靠随风倒、贴标签、随口喷,公共议题的探讨必须以事实和规则为基础。越是在众声喧哗的情境下,越需要保持必要的克制。看全再评、想好再说,这是每个人重要的媒介素养之一。
我们相信,很多时候,网友们的言行都源于一种朴素的正义感。多一些审慎和敬畏,才能呵护好这份宝贵的心意,守护好网络空间的清朗氛围。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