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渐
多年前,我和上海师范大学外语系朱乃长教授一度过从甚密。朱先生是夏济安先生的学生,译作颇丰,主要有《大地英豪》(又译为《飘》),《小说面面观》等,均为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有一天,我在他的书架上发现了一本中国香港出版的夏济安先生翻译的中英对照本《美国名家散文选读》,便向朱先生询问能否在内地出版的相关事宜。朱先生很高兴,认为如要出版,最好是能得到夏志清先生的同意。因他们兄弟二人感情深厚,夏济安先生又过世多年,有夏志清先生的支持和首肯,无疑可以一锤定音。
朱先生鼓励我直接写信给夏志清先生,见我担心是否能收到回音,朱先生说,“以我对他们兄弟关系的了解,回信的可能性超过八成。”他这么一说,我就信心满满地按他给我的地址给夏志清先生写了封信,信中说明了我对夏济安先生这本译著在中国内地出版的意愿,并请他首肯且协助相关事宜。
两个月后,我果然收到了夏志清先生的来信。在信的开头,他热情地向我问好,并接着说:
“很高兴收到你的信,马上给你一封回信。
先兄所译《名家散文选读》共两册,你看到的是第一卷,另有第二卷(目录附上),皆由香港出版。其实先兄原编选的那册叫《美国散文选》,1958年香港初版。后来1972年香港又出版了中英对照本两册,先兄早已去世,也未经我同意。中国内地出版社有意重印中英对照本,讲理我应该特别高兴,近年,翻译特别受到重视,差不多每家都有翻译系,系里的教授们把审视译作当为主要工作,中英对照的读本,尤其惹人注意。故香港三联出版的那本《因难见巧——名家翻译经验谈》,其中就有一文批评到先兄所译霍桑《古屋杂忆》之首段。该文作者金隄是我的朋友,也是先兄当年北大的同事,我认为没有评错。当年先兄在大学教书,收入不多,凭译书增加收入,当然不可能字字推敲。他中英文都是一等,少的就是时间。《散文选》所译皆十八、十九世纪大家,文句特别长,真要完全忠实地译出,是很花时间的。假如出版社真有意为先兄出书,我倒建议出他的原版《美国散文选》,此书众口交誉,更受人注意,此书我只剩一册,要想保留。假如出版社坚持要出《名家散文选读》中英对照本,最好请朱乃长教授把所有译文细心校阅一遍,如发现有错误,不妨加以改正。乃长兄是先兄的得意门生。如有很多改动,则新版上可列朱兄之名,并请他写序。我近日患眼疾,写字非常费力,有时一日仅能写百余字,深为憾事,不表。”
夏志清先生在信的末尾,特别附上了《选读》第2卷目录,落款时间地点为1999年2月20日纽约。信中提到,夏志清先生患眼疾,有时一日才写百余字。这封上千字的书信,想必花费了他十多天的时间,而笔迹相当刚劲有力,挥洒自如。后来夏济安先生的这本译著出版,这封夏志清先生的来信则安了个标题《关于夏济安译著的通信》作为代序。而我一直保存着信的原件,此信于我弥足珍贵。
上一篇:在等等图书馆拥江景游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