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扬子晚报
扬子晚报网11月25日讯(通讯员 党丽峰 刘春 记者 姜天圣)一条条智能产线有序运转,工业机器人精准执行指令——在镇江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的实验车间里,一场关于未来人才培养的深度对话正在展开。11月20日,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党委书记张伟斌率队走进研究院,与高新区企业发展服务中心负责人、研究院技术专家共聚一堂,围绕产教融合展开实质性探索,为破解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难题提供了创新方案。
“定制化培养”打破传统育人模式
面对智能制造领域技术迭代加速、人才标准不断提高的现状,校企双方突破传统合作框架,开创性地提出“五年制+联合培养”新路径。根据规划,学生前三年在校夯实基础,第四年将进入共建的产教融合实践平台,接受为期半年至一年的专项技能培训。这种“校企政”三方协同的培养模式,旨在实现“毕业即上岗、上岗即胜任”的目标,精准对接产业人才缺口。
共建共享打造“沉浸式”实训平台
以包装行业真实产线需求为导向,各方将联合优化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区别于传统的模拟实训,新平台将引入真实产业项目,模拟完整生产场景,让学生在“沉浸式”实践中提升岗位适配能力。这一创新不仅服务于在校学生,还将建成区域产业共享平台,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与良性循环。
双向赋能构建师资提升新路径
为解决教师知识体系与产业前沿存在差距的问题,合作方案中特别设计了“项目共研、双向跟岗、行业认证”等多元途径。学校专业教师将深入研究院参与技术研发,企业技术骨干则将走进校园参与教学,通过双向流动实现能力提升,打造既懂教学又懂产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聚焦认证拓展复合型人才培养
紧扣智能制造产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合作将聚焦机器人焊接等行业认证培训,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学生在机器人操作、PLC编程等核心领域的综合素养。这一举措将有效提升学生的岗位迁移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
张伟斌表示,此次合作是学校深化多方协同育人的重要实践,政策引导、企业支撑与学校培养的有机结合,将为人才培养注入强劲动力。高新区企业发展服务中心负责人承诺将发挥桥梁作用,推动协同机制常态化;研究院方面则表示将全力投入技术资源,助力平台建设。
此次合作标志着政校企三方在产教融合领域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随着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实训平台建设、组建“智能控制产教融合班”等具体事项的推进,一个多方协同、资源共享的产教融合新生态正在形成,将为区域智能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