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转自:中国经济导报
11月18日,“2025长三角有色金属供应链创新大会”在安徽省池州市举行,图为“破局有色金属产业供应链融资困境”高端对话环节。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供图
“全面提升有色金属行业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马彬在日前举行的“2025长三角有色金属供应链创新大会”上表示,有色金属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材料,其供应链的稳定畅通关系到电力、电子、建筑、新能源等多个行业的发展。
本次大会由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主办、安徽鑫汇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承办、九江银行支持,以“数字链通·金融赋能·生态共建”为主题,汇聚政府领导、行业专家、金融机构及产业链核心企业代表逾150位,共同擘画有色金属供应链在数字化转型、集约化升级、绿色化发展中的战略路径。
大会期间,“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安徽办事处”正式揭牌,同期还举行了“长三角有色金属产业金融统一大市场”签约仪式,标志着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
构建行业新生态
近年来,我国有色金属行业较快发展,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有色金属生产国和消费国,有力支撑了航空航天、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工业经济增长。
“今年上半年,有色金属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较工业平均增加值增速高出1.2个百分点;十种常用的有色金属产量4031.9万吨,同比增长2.9%。”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原巡视员辛仁周说。
然而,在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我国有色金属产业仍面临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产业链协同效率偏低、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困难与挑战。对此,马彬建议,要以“数字链通”共建智慧高效的供应链协同生态、以“金融赋能”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以“生态共建”构筑绿色可持续的产业命运共同体。
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总工程师沈忠林同样认为,推动供应链创新,已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长远发展的“必答题”。有色金属作为现代工业的“粮食”和“血液”,其供应链的稳定与高效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安全和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长三角率先破局
面对行业发展难题,长三角地区依托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率先探索转型升级路径。
安徽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罗辛平介绍,作为长三角中心区城市,今年前三季度,池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增速高于全国全省,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目前,池州正大力发展镁基、铝基、铜基等新材料产业,加快打造全球最大的镁合金生产基地、全国有影响力的有色金属循环产业基地等,预计今年全市新材料产业产值将突破1000亿元。
安徽省作为全国重要的铜产业基地,为池州发力有色金属产业提供了坚实基础。沈忠林表示,安徽省拥有坚实的产业基础、完备的工业体系和日益凸显的创新优势。近年来,安徽省紧紧围绕制造强省建设目标,将有色金属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重点领域,着力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产业高端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全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新兴产业聚集地。
在这一背景下,会上发布的《长三角有色金属产业金融统一大市场规划建设方案》恰逢其时。安徽恒达供应链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肖磊表示,该方案包含“产业+金融+仓储+物流”的综合性供应链平台,旨在打造一个将集中仓储、商品信息发布、交易支付、交易后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跨区域商品交易平台。在为企业提供低成本、高额度融资的同时还可以提供质优价廉的全品类铜制品原材料,最终可以达到上游企业开工率饱和,下游企业降本增效的双赢局面。
金融“活水”解融资难题
金融方面,相关部门也在积极推动产业政策与金融资源精准对接,引导金融“活水”更精准、更顺畅地流入实体经济,特别是支持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型企业,破解其“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建立金融统一大市场,需要畅通的资本要素流动作为支撑。九江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杜中文在会上深刻阐释了“金融赋能实体经济”的内涵,介绍了九江银行以“产业金融银行”为战略方向,推动“产业+政策+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打造了“产融共生·智启未来”的发展模式。通过创新运用产业链数据风控技术,建立动态资产监控和价值发现机制,搭建产业协同平台,构建了“1+2+4+N”产品体系,即1个数字平台、2大业务模块、4类场景融资以及N个产业场景定制化解决方案,全方位满足有色金属产业的多元化金融需求。
此外,九江银行合肥分行企业金融部总经理助理吴童以金融落地,详细介绍了“九江银行助力长三角有色金属大市场建设方案”。
在当天举行的“破局有色金属产业供应链融资困境”高端对话环节,金融机构代表、供应链核心企业负责人、电缆制造企业高管齐聚一堂,紧扣“科技+产业+金融”融合发展主线,围绕行业发展痛点展开深度研讨。
业内人士表示,面向“十五五”,立足新质生产力培育要求,唯有以政策协同、技术突破、模式创新和金融赋能强化要素支撑,才能构建“以链促群、以融助产、以数赋智”的产业新生态。这既是推动区域产业梯度协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路径,更将为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