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南北方陆续进入取暖季,空调、暖气片等取暖设备广泛使用,因室内温湿失衡、空气不流通引发的“暖气病”悄然高发。其并非特定疾病,却会导致鼻咽干燥、皮肤瘙痒、头晕乏力等多种不适,对老人、儿童及慢性病患者威胁更大。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等机构专家提醒,通过控制温湿度、定时通风、科学补水等措施可有效预防,特殊人群需加强针对性防护,才能在温暖过冬的同时守护健康。
暖意之下藏隐患 “暖气病”症状多样
“这几天暖气开着挺舒服,可总觉得口干舌燥,早上起来还流了鼻血。”家住北京朝阳区的市民王女士最近的困扰,正是“暖气病”的典型表现。随着北方集中供暖启动,南方家庭也纷纷开启空调、电暖气,“暖气病”相关咨询量在医院呼吸科、全科门诊显著上升。
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何建解释,“暖气病”并非医学上的特定病种,而是指冬季取暖期间,因室内高温干燥、空气流通不畅等环境变化引发的一系列身体不适综合征。其核心诱因在于取暖设备使用后,室内环境出现“一高两低”:温度偏高、湿度偏低、空气流通性低,打破了人体正常的生理平衡。
呼吸道是“暖气病”最易侵袭的部位。何建在临床中发现,当室内湿度低于40%时,灰尘、细菌更易附着在黏膜上,刺激喉部引发咳嗽,还可能诱发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正常情况下,人每天经皮肤和呼吸道会蒸发约800毫升水分,供暖后室内干燥,水分流失量会显著增加,这也是很多人出现口干咽痛、鼻塞流鼻血的主要原因。”
皮肤瘙痒、起皮屑也是常见症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孟广松指出,干燥环境会导致皮肤角质层水分流失,皮脂腺和汗腺分泌减少,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尤其对湿疹、皮炎患者不友好,可能加重原有症状。辽宁省疾控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供暖季皮肤科门诊量较其他季节平均增长30%,其中六成以上与环境干燥相关。更需警惕的是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何建强调,室内外温差过大时,从温暖室内突然进入寒冷室外,血管会骤然收缩,血压随之上升,年老体弱者或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可能诱发心绞痛甚至中风。同时,高温干燥环境下人体隐性失水增加,会导致血液黏稠度上升,进一步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此外,不少人在暖气房内会出现头晕、乏力、嗜睡等“温差疲劳”症状,这是因为温差骤变打乱了人体神经调节与激素的协同作用机制。
科学调控有妙招
营造健康取暖环境
“‘暖气病’看似复杂,实则可防可控,关键在于科学调控室内环境,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何建结合临床经验和最新研究,提出了一套“温湿调控+通风补水”的核心防护方案。
精准控制温湿度是基础。何建建议,冬季室内温度保持在18℃~24℃最为适宜,这个区间既能有效抵御寒冷,又不会因温度过高加剧水分流失和温差刺激。辽宁省疾控中心进一步提醒,室内湿度应维持在40%~60%的舒适范围,可通过放置电子温湿度计实时监测。增湿方式多样,既可以采用在暖气片上搭湿毛巾、室内摆放清水盆等“物理加湿法”,也可以使用加湿器。但使用加湿器时务必每日换水,每周用柠檬酸或白醋溶液彻底清洗内胆,防止霉菌与水垢污染空气,且无需24小时开启,间歇运行即可。
定时开窗通风是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关键。不少家庭为保温而紧闭门窗,导致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病菌滋生。何建建议每天开窗通风不少于2次,每次15~20分钟,优先选择中午11点至下午2点阳光充足、室外温度较高的时段,打开相对的两扇窗形成对流,既能有效置换空气,又不会让室温下降过多。如遇雾霾等污染天气,可减少开窗次数,借助空气净化器改善室内空气,但要注意定期清洗或更换过滤网,避免二次污染。
科学补水是缓解干燥的重要手段。供暖环境下人体隐性失水增加,即使不感到口渴也需主动补水。成年人每日饮水量建议达到1.5~2升,以温开水或淡茶水为佳,采用少量多次的饮用方式,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增加肾脏负担。饮食上可适当搭配梨、银耳、百合等润肺生津的食物,减少辛辣刺激食物的摄入,从内到外补充水分。
取暖设备的规范使用也不容忽视。辽宁省疾控中心提醒,暖气片四周应预留10~15厘米的散热空间,避免用沙发、柜子等遮挡,影响散热效果或引发安全隐患;切勿将潮湿衣物直接覆盖在暖气片上烘烤,以免滋生细菌并影响散热,如需烘干应使用专用晾衣架并保持距离。使用空调取暖时,建议将风口调整为向下送风,减少冷空气直吹人体,同时定期清洗空调滤网。
重点人群强防护
细节之处护安康
老人、儿童、孕妇以及患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对“暖气病”的抵抗力较弱,需要采取更具针对性的防护措施,筑牢健康防线。
老年人因血管弹性下降、皮脂分泌减少,是“暖气病”的高危人群。何建建议,老年人在家中应常备血压计,定期监测血压变化,尤其在进出室内外后,及时掌握血压波动情况。皮肤干燥瘙痒者,洗澡后应趁皮肤湿润时涂抹温和的保湿霜,减少因抓挠引发的破损感染。外出时尽量选择上午10点后或下午3点前气温较高的时段,避免早晚低温时段长时间户外活动,穿戴帽子、围巾等保暖装备,重点保护头部、颈部等易受凉部位。
儿童呼吸道和皮肤娇嫩,防护需兼顾全面与细致。家长应注意保持室内温湿度稳定,避免频繁调整取暖设备导致温度骤变。给孩子穿宽松、透气的衣物,遵循“分层穿衣”原则,方便进出时增减衣服,避免过度保暖导致出汗后受凉。玩具应每周用温水清洗一次,过敏体质儿童的床单、被套需每周用除螨仪清洁,室内尽量避免使用长毛地毯和过多毛绒玩具,从源头减少过敏原积聚。
患有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的人群,需格外注意室内环境清洁。除定期通风和清洁取暖设备外,还应避免在室内吸烟或使用刺激性清洁剂,防止诱发病情。建议随身携带急救药物,一旦出现咳嗽加重、胸闷气短等症状,及时就医处理。
专家还提醒,预防“暖气病”还需结合适度运动。冬季可选择在室内进行瑜伽、太极拳等温和运动,或在天气晴朗时到户外散步,增强机体的抗寒能力和适应能力。运动前务必做好热身,避免在寒冷天气中进行剧烈运动。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石亨
上一篇:上接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