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田鹤琪
这场为期两周的国际谈判历经多重波折,最终在延期一天后,于当地时间11月22日正式落幕。
2025年11月10日-21日,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30)在巴西亚马孙雨林地区的帕拉州首府贝伦市举办。
大会期间,会场先后遭遇厕所断水、暴雨淹水、抗议者闯入及会议现场火灾等意外状况,不禁为这场气候盛会蒙上了一层曲折色彩。
COP30围绕六大行动主轴展开,涵盖的议题包括:能源、工业与交通转型;保护森林、海洋与生物多样性;变革农业与食品系统;提升城市、基础设施与水系统韧性;促进人类与社会发展、讨论公正转型和弱势群体权益;以及释放驱动气候行动的资金、技术和能力。
当地时间22日,在闭幕全体会议上,COP30主席安德烈·科雷亚·多拉戈宣布大会通过新的有关气候行动的总体协议——《全球动员:团结协作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呼吁各国“主动”应对气候变化,加速气候行动。
中国在COP30期间展现了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姿态。
11月3日,中国就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正式提交《2035年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报告》,首次提出覆盖全经济范围、包括所有温室气体的绝对量减排目标。
大会期间,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出席多场高级别会议,副部长李高担任中国代表团团长率团全程参会,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担任代表团顾问。黄润秋在会见《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西蒙・斯蒂尔前,双方共同签署了关于合作提升发展中国家履行《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的机构与技术能力的意向书。
此外,中国代表团举办 “中国角” 系列活动,累计开展19场主题边会、14场特色活动和4场展览,大会主席、公约执秘、多国政要及国际组织高级别嘉宾出席,有力宣介了中国气候行动与成就,传播了中国理念与声音,助力推动民间气候外交,讲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故事。
遗憾的是,本次峰会最核心的争议化石燃料问题,最终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温室气体,是迄今为止造成全球变暖的最大因素。2023年,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联酋)举行的COP28会议上,各国首次就“能源系统需要逐步淘汰化石燃料”达成共识。
此前人们普遍预期,COP30的最终决定将明确提及逐步淘汰化石燃料。超过80个国家支持巴西提出的正式“路线图”方案。官方尚未公布这些国家的具体名单。
英国气候科学网站Carbon Brief于23日发文指出,其获得了表示支持的国家名单,该名单已增至86个,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及一些从化石燃料中获得大量政府收入的国家,例如哥伦比亚、澳大利亚、挪威、圭亚那和巴西。
但上述方案遭到沙特阿拉伯、俄罗斯等产油国强烈反对,这些国家认为,应该允许它们利用化石燃料资源来发展经济。反对派国家也同样超80个,但名单未公开。
沙特阿拉伯环境部副部长奥萨马·法基哈博士在接受Carbon Brief采访时,拒绝就化石燃料路线图是否构成红线发表评论,但他表示,“我认为问题在于排放,而不是燃料。我们的立场是,无论如何我们都必须减少排放。”
总体协议的草案文本中原本包含了明确淘汰化石燃料的内容,直到谈判的最后时刻才被删除。最终通过的成果仅提及“阿联酋共识”,即COP28呼吁“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的决定。
不过,巴西宣布了自己的化石燃料“路线图”计划,各国可以签署该计划,但该计划并不在主要协议之内。
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启动签署程序,开启了多边气候变化机制。
UNFCCC设立了缔约方大会(COP),作为负责就各国为应对气候变化所作承诺的执行情况做出决策的机构。所有签署并批准该公约的国家都参加缔约方大会。
目前,共有198个国家参与UNFCCC,使其成为联合国系统内最大的多边机构之一。
美国此次缺席COP30,没有派出任何国家级官员,但一些地方和州级领导人出席了会议。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西蒙·斯蒂尔赞扬了COP30期间取得的突破。
“COP30的成果表明,气候合作依然生机勃勃、势头正劲,我并非说我们已赢得气候之战,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仍在坚守,且正在积极反击。”斯蒂尔说。
面对化石燃料谈判的僵局,斯蒂尔坦言,“我理解这种失望之情,其中诸多感受我亦感同身受。但我们不应忽视,本次COP已推动我们迈出了长足的步伐。无论是否有导航指引,我们的方向已然明确:从化石燃料向可再生能源转型、增强气候韧性的趋势,势不可挡。”
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主任胡敏对界面新闻表示,COP30对公正转型、适应等议题有实质性推动,更在会前为非二温室气体减排、地方行动等重要议题进行了有力铺垫,是非常务实的一次会议,充分体现了全球南方的力量和共识。
她指出,尽管关于备受关注的加速退出化石能源问题,由于反对声音没有结论性产出,但能源转型已成大势,不会因个别国家维护私利之举而发生逆转。
作为《巴黎协定》达成十周年的关键节点会议,COP30谈判在艰难中推进,最终取得多项实质性成果,但同时也暴露了全球气候治理中的深层分歧。
资金方面,协议指出,到2035年前将适应资金增加两倍,从每年400亿美元提升至1200亿美元,并敦促发达国家缔约方提高其向发展中国家缔约方提供气候适应资金的集体规模增长轨迹。
通过的协议呼吁到2035年将来自所有公共和私营来源的气候行动资金规模扩大至每年至少1.3万亿美元,并强调需持续朝着到2035年每年为发展中国家气候行动动员至少3000亿美元的目标迈进,由发达国家缔约方发挥主导作用。
去年COP29结束时,发达国家承诺每年3000亿美元气候融资,发展中国家称是“侮辱”。
“气候资金议题没有在本次气候大会取得突破。”伦敦大学学院基建可持续转型教授、广东南方碳捕集与封存中心秘书长梁希公开发文指出,“现实上美国退出、地区冲突和美国要求北约成员国提升军费,已经极大压缩了发达国家可以用于气候变化的对外援助资金水平。”
协议也呼吁,应对气候变化举措不应该建立贸易壁垒。不断增加的贸易壁垒对清洁能源技术使用造成了一定限制,气候机构应分析如何使国际贸易与气候行动保持一致。
同时,为进一步响应紧迫性、差距和挑战,加速实施、团结协作与国际合作,协议还启动了两项重大举措——“全球实施加速器”和“贝伦1.5°C目标”,以帮助各国落实其国家自主贡献(NDC)、国家气候行动计划和适应计划。
本届大会通过了公正转型工作方案(JTWP),这是COP30另一大核心亮点。
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副主任杨鹂告诉界面新闻,JTWP是发展中与发达国家之间长期争议的核心焦点之一。终版方案文本中采纳了发展中国家的诉求,决定设立公正转型机制。
杨鹂称,新机制目的是在公正转型上加强国际合作、技术援助、能力建设和知识共享,确保转型过程的公平、包容。这说明公正转型这一长期争议议题自此终于从理念走向可操作的行动机制。
贸易问题成为本次气候谈判中最热门的议题之一,不仅在主席国磋商中反复出现,还蔓延到其他谈判领域。争议的焦点在于所谓的单边贸易措施,包括边境碳排放调节机制和与毁林相关的进口法规。
一些缔约方认为这些措施不利于发展中经济体,并会在全球经济脱碳进程中造成失衡。最终,各方就这一棘手问题达成的政治共识是,在附属机构举行三次对话,以加强该领域的国际合作。这些对话的成果将在2028年的一次高级别会议上进一步公布。
此外,巴黎协定第6.4条下国际碳市场在COP30取得良好的进展。
梁希指出,COP30主席国对国际碳市场议题特别重视。预计在2026年底,《京都议定书》下的清洁发展机制(CDM)将终结,由《巴黎协定》下的可国际转让的减缓成果(ITMO)的国际碳交易机制替代。
梁希称,COP30各国代表,围绕过去旧的CER碳信用能否过渡到《巴黎协定》,如何保障ITMO的质量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许多国家提出弱化对永久性、基准线和碳泄漏等关键指标考虑,来通过更多的方法学和自愿减排项目。
“如果缺乏有效的领导力,博弈的结果有可能弱化《巴黎协定》下的全球碳市场,沦为第二个清洁发展机制碳市场,使得ITMO供大于求、价格长期低迷。”
梁希表示,包括中国、欧盟、英国等国家和地区加入了巴西的《国际碳市场联盟》,尝试通过国际合作促进碳交易的规则保持一致性和兼容性。巴西建立这个联盟的设想,也有从建立多国共同认可的国际自愿减排市场角度考虑。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副主任李雪玉发文指出,作为巴黎协定达成十周年的关键节点,这份文件一方面稳住了多边气候机制,回应了部分发展中国家的长期诉求;另一方面,它在化石燃料、资金和公平等最关键问题上仍然显得远远不够。
“贝伦这一天,更像是一面镜子:既照出了守住多边主义底线的努力,见证的是一次避免外交失败的政治成果,也映出了全球气候政治中越来越难以弥合的结构性鸿沟,在真正决定未来的关键议题上,全球气候政治仍停留在临界点附近徘徊。”李雪玉称。
第3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COP31)将在土耳其召开,澳大利亚将担任谈判主席国,安塔利亚将成为COP31的举办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