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永州讯(蓝山特约记者 郑冰玲 李甄颖 谢琛)近年来,蓝山县楠市镇通过设备改良和技术创新,推动30余家面条加工坊实现机械化生产,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这门传承许久的制面技艺历经世代打磨,在传统坚守与现代创新的碰撞中,推动楠市面条从乡村小作坊走向广阔市场,成为承载乡愁记忆、带动群众致富的特色名片。

在楠市镇镇东社区的十三道面条生产车间里,一根根金黄筋道的面条正从生产线上新鲜出炉,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天然麦香。曾良顺夫妇作为当地面条技艺的传承人,始终坚守着祖辈留下的和面、熟化、压片、切条、湿切面等传统十三道标准工序,从精选原料、取用本地深井水,到三十分钟古法揉面、七次反复碾压、十小时自然晾晒等核心工艺,才能使楠市面条色泽金黄、久煮不糊、滑爽筋道,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执着。

由于家庭式作坊的生产方式十分单一,不仅产量受限,品质也无法保证。为了提高产量和品质,曾良顺夫妇率先创办了面条加工厂,引入机械化设备升级生产流程,在保留手工揉面、自然晾晒等关键工艺环节的同时,还新增无尘生产车间、自动化切条机和包装线,让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实现“双向奔赴”。
在面条的制作过程中,曾良顺夫妇还紧扣现代消费者“健康化、个性化”的饮食需求,以十三道工艺为基础,与当地农业科研机构合作,在面粉配比上做文章,并搭配荞麦、菠菜、胡萝卜等食材进行营养升级,不仅让传统面条变得“颜值与营养并存”,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更让产品通过"全国最绿色放心面条厂"认证,用标准化生产证明传统手艺也能经得起现代市场检验。
曾良顺夫妇的面条加工厂只是楠市镇大力发展面条产业的一个缩影。在楠市镇,面条产业早已超越单纯的生意范畴,成为联结千家万户的“致富纽带”,从车间操作工、包装员到销售员,每个岗位都承载着村民的生计希望。这碗承载着十三道匠心的面条,将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书写更多“小工艺激活大产业”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