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牛透社)
01
技术可行,商业为何不可持续?
当前,中国企业级AI的商业化落地正处于一个加速窗口期,由三重力量共同驱动。
首先是国家政策的强力引导,如国务院《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了“2027年重点领域融合普及、2030年智能经济成增长极”的阶段性目标,通过政策红利激活了全行业的智能化转型动力。
其次是全球竞争的倒逼,中美AI竞赛已从单点技术比拼转向“算力-模型-应用”的全生态博弈,这促使国内企业在自主可控领域持续突破,构建了安全可靠的技术底座。
最后是企业实践的加速,头部科技企业与垂直领域龙头协同发力,形成了多元发展生态。
这些合力将AI应用带入企业的视野。崔牛会调研数据显示,中国企业级AI的渗透已越过临界点,已有超过70% 的企业在内部试点或规模化部署了AI产品。AI成为了主流议题,应用渗透已超越初步试点期,进入快速成长期。
尽管AI在企业内部的渗透率已显著提升,但行业整体仍处于“部署广、价值浅”的发展态势 。
当前,企业级AI商业化进程已进入“规模探索期”,约七成调研企业具备可用AI能力,但仅有少数企业实现了跨场景复用与可持续的投资回报率(ROI),价值兑现存在显著分化。
这种高部署率与低成熟度的并存现象,表明AI正经历“技术导入的甜蜜期”和“价值转化的阵痛期”。技术突破的速度不再是商业化的主要瓶颈,真正决定AI价值释放的,是需求结构、组织能力与生态协同。
因此,企业面临的核心挑战已不再是如何获得AI技术,而是如何让AI真正创造可持续的商业价值,完成从“技术可行”到“商业可持续”的惊险一跃。
02
商业价值释放之
“两大结构性矛盾”
《2025企业级AI商业化进程报告》深度解构了当前市场面临的结构性矛盾,这些矛盾直接限制了AI从技术优势转化为稳定收入的能力。
♦️矛盾一:商业化瓶颈转向需求侧,技术优势失灵
报告的核心发现之一是:技术成熟度已领先需求成熟度,商业化阻力正从供给侧转向需求侧 。通用AI模型能力的快速普惠,使得技术门槛普遍降低,但企业在采用和支付方面却面临认知与组织准备不足的问题。
企业普遍遭遇三大需求端约束:一是场景碎片化,企业的具体运营流程千差万别;
二是价值难量化,很难清晰计算AI带来的直接业务增量;
三是付费意愿不足,客户尚未将AI视为不可或缺的核心投资。
这些约束共同导致了“技术可行≠商业可行”的局面。
这种碎片化是企业级AI商业化进程中最大的共性瓶颈。无论是SaaS企业还是AI原生企业,均将“需求太零散,难以做大规模”视为最大的挑战,两类企业选择此项的占比分别高达29.7%和30%。
这种高度碎片化的需求直接导致AI解决方案需要大量的定制化开发、数据清洗与系统集成,迫使服务商陷入高成本、低效率的项目制泥潭,难以将标准化产品快速复制到大量客户身上,从而严重制约了规模化和盈利能力。
♦️矛盾二:市场结构的残酷分层:基本盘与利润区的割裂
企业级AI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残酷的结构性分化,形成了普惠型“基本盘”与深场景“利润区”的割裂。
客单价结构分化,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双结构”特征。
普惠型产品构成了基本盘。主流市场客单价集中在10万元以下的中低区间(占比约60%),这些产品多为“SaaS+AI”的增强功能或API调用包,它们支撑了市场的普及度与用户广度。
这类产品易于部署、采购决策流程简单,是市场普及的基石,但往往难以构筑深厚壁垒。
深场景解决方案形成了利润板块。真正贡献深度价值和进入壁垒的,是客单价在 10万至100万以上 的中高客单价解决方案。
这部分产品集中在深场景领域,如制造质检、金融风控等“价值明确、数据可控”的场景,强调行业Know-how与数据闭环,是真正具备盈利能力的企业所在。
这表明价值创造的核心已从“AI 能做什么”迁移到“AI 能为某行业解决什么”,强调行业深度。
低端市场被标准化API和功能增强型SaaS占据,难以产生超额利润,导致竞争加剧,而真正的盈利能力集中在能解决行业核心痛点的垂直领域。
这种结构性矛盾直接反映在企业级AI产品的营收体量上。
调研数据显示,AI产品年营收低于500万元的企业占比高达 56%,构成了行业金字塔庞大而脆弱的基座。
这印证了“超半数企业仍处于产品验证期”的判断,表明大多数市场参与者仍在为生存而战,尚未找到稳定的市场契合点和规模化收入模式。
相比之下,AI产品营收过亿的头部企业凤毛麟角,仅占4%。这凸显了从技术创新到持续盈利的转型艰难,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深度洗牌。
03
组织准备度才是
穿越“死亡谷”的门票
在技术快速普惠的背景下,模型能力已不再是决定商业化成败的唯一因素。报告发现,组织准备度已成为新的竞争门槛。
♦️组织能力成为新的竞争门槛
商业化表现领先的企业普遍具备更完善的组织治理体系。这些企业将AI视为可沉淀的持续创造价值的资产,而非一次性项目。
它们通常具备清晰的AI战略与治理机制、完善的数据治理与MLOps能力、高效的跨部门协同机制(比如CAIO、AI PM),以及可衡量的AI价值体系(比如ROI等)。
由于大模型API的调用已成为主流(超过70%的企业选择调用外部大模型),技术本身的稀缺性下降,企业间的竞争已从单纯的算法转向整合能力和治理能力。
成功的企业开始从项目式落地转向平台化智能能力转型,通过构建AI中台、数据中台与行业能力库,提升模型、数据与流程的复用效率。这种平台化能力是决定AI投资能否从成本中心转变为价值中心的关键杠杆。
从AI应用落点看,企业资源集中于能快速创造业务价值的核心环节。
AI应用高度集中于产品与研发(60.3%)、营销、销售与客服等创收与创新核心环节 。职能支持类岗位(27.1%)这部分占比相对较低,恰恰预示着下一波效率红利将向这些中后台职能部门蔓延,通过流程自动化释放更大的运营效率红利 。
♦️两大阵营的生存挑战与商业模式对比
AI商业化的两大核心主体——SaaS厂商和AI原生厂商,因其基因不同,面临的挑战和采取的商业策略也大相径庭。
1.SaaS老兵(创新之困)
SaaS厂商的策略核心是防守与深耕,利用AI强化现有护城河。他们拥有成熟的客户基础,但困境在于产品同质化和创新不足,部分SaaS企业选择“技术没特色”的占比高于AI原生企业近两倍。
在商业模式上,SaaS厂商的策略非常稳健,高达 35.3% 的企业选择 “作为新功能打包进原产品售卖”,通过版本升级提升客单价,并向现有客户群平滑推广,以巩固现有生态价值。
2.AI原生者(市场之困)
AI原生厂商则作为“颠覆者”,其挑战集中在市场端与资金端。他们的产品往往基于前沿技术,但需要巨大的资源进行市场教育。核心挑战是“客户不认可AI的价值”(21.7%)和“缺钱”(16.7%)。
AI原生厂商的商业模式更具弹性,强调技术价值的“立命式”变现。一个值得注意的数据是,高达 21.2% 的AI原生厂商尝试 “按效果收费”。
这是一种基于技术自信的豪赌,旨在与客户实现最深度的价值绑定,从而挑战传统的软件定价逻辑。然而,这种模式要求极强的价值量化体系支撑,风险也极高。
无论哪类企业,定价策略仍高度不透明,产品价值难以简单标准化。调研显示,超六成(64.4%)的企业依赖“所有价格仅通过销售或商务洽谈提供”的“幕后洽谈”方式 。
这种非透明定价虽然有助于厂商规避风险和最大化定制收入,但也提高了客户的采购门槛和决策成本,抑制了产品的普适性扩张。这预示着AI定价策略亟需从传统的“成本逻辑”转向更科学的“价值逻辑”定价体系 。
04
趋势预判:未来1~3年,
市场将“全面加速”
企业级AI行业已进入一个高强度投入与白热化竞争的阶段,未来1~3年的市场演进速度将大幅提升。
♦️迭代加速与研发的高强度投入期
AI产品的迭代节奏正从“灵活探索”向“全面加速”演进 。调研显示,超过一半(57.0%)的团队计划在未来一年“比过去更频繁”地迭代产品 。这种普遍的加速意愿,反映了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和技术快速演进的现状。
支撑这种加速的是持续狂飙的研发投入。绝大多数企业(84%以上)计划在未来一年以超过10%的幅度增加研发投入 。
其中,近三分之一的企业计划将研发投入增长率提升至51%以上 。这种高强度投入期,预示着未来一年AI技术本身和产品应用将迎来快速突破。
然而,这种创新速度也带来了巨大的行业焦虑。技术迭代过快(36.8%)被视为企业级AI商业化中首要的风险和威胁,远超人才短缺和现金流断裂 。
这种“创新焦虑”倒逼企业必须保持极高的研发节奏和技术敏锐度,一旦战略失误或押错技术路线,沉没成本将极高。
♦️向垂直领域纵深发展成战略共识
面对通用型AI的低价竞争和需求碎片化的共同困境,行业已形成清晰的战略共识:逃离红海,向垂直领域纵深发展。
核心战略是垂直化。聚焦垂直行业以绝对优势(37.6%)成为未来一年的首选战略 。
企业普遍认识到,未来竞争的关键在于对特定行业的深度理解与渗透,通过打造针对金融、医疗、制造等具体场景的专业化解决方案,是构建核心壁垒、实现规模化收入的最主要路径 。
高确定性场景指明了方向。市场预测未来最具商业潜力的场景呈现清晰的梯队:
以广泛的效率工具(营销内容自动化、智能客服)作为基本盘,以解决产业核心痛点的垂直应用(制造业AI质检、金融智能风控)作为高价值区,并以代表技术前沿的多模态交互作为未来的增长引擎 。
这进一步明确了竞争焦点,谁能把AI能力沉淀为可复用的行业Know-how与数据闭环,谁就能构建起真正的竞争壁垒。
此外,竞争格局正从单点竞赛升级为生态协同,扩大生态合作(26.9%)成为第二大战略重点 。
未来的胜负手在于生态位与系统整合能力。领先者将依靠多模型兼容能力、行业插件生态以及与上下游系统的深度连接,形成可持续的生态优势 。
05
结语
企业级AI的竞争已经从“能做什么”转向“能赚多少”。行业已进入深水区,多数企业仍在为突破规模化瓶颈而苦战。
未来的赢家,将是那些不仅拥有先进技术,更能建立科学的组织治理体系、实现AI能力资产化、并聚焦高价值垂直场景的企业。
这份《2025企业级AI商业化进程报告》汇集了大量的样本调研数据和八大核心洞察,是您在AI时代制定商业战略、优化资源配置、锁定投资机遇的必备指南。
现在,我们邀请您深入阅读报告,洞悉中国企业级AI商业化进程的真实面貌和下一阶段的战略机遇。
立即下载《2025企业级AI商业化进程报告》,获取最前沿的商业化数据和战略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