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
●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需要在投资于物中摒弃为增长而增长的陈旧观念,更加重视服务于人的因素;在投资于人中进一步明确投资于物的方向,提高投资于物的效益和效率
●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是投资于人的最终落脚点;加大民生领域投入,是投资于人的基础环节;收入增长是扩大消费的必要条件,核心是提升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只有稳步增加就业机会,才能确保居民收入增长,夯实扩大消费的经济基础,让消费这驾马车为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主动力
□涂永红 罗百英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强大国内市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依托。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需要我们转变观念,将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拓展需求增长新空间,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开辟新的投资领域 破解消费增长瓶颈
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是我国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投资于物表现为投资基础设施、机器设备、房屋建筑等实物资产。但投资于物使资本密集达到一定程度后必然出现投资边际效率递减现象。当我国经济处于中低收入阶段,投资于物,通过增加基础设施、生产设备等“物本投资”,有利于快速积累有形资本和固定资产,夯实经济发展的基础,大规模增加就业,促进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促进经济快速增长。但随着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固定资产投资的回报率越来越低,投资空间有限,而民生保障、人力资本等“人本投资”领域的投资缺口日益凸显。
人是最具创新活力、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投资于人表现为对全体人群、全生命周期在教育、健康、养老、技能培训等方面投资,目的是提升人的能力和潜力。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需要在投资于物中摒弃为增长而增长的陈旧观念,更加重视服务于人的因素;在投资于人中进一步明确投资于物的方向,提高投资于物的效益和效率。最终在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的互动中实现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当前,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流汹涌,内需作为我国经济稳健增长的压舱石作用愈发凸显。毋庸置疑,扩大内需是当下我们必须做好的重要事情。
扩大内需可以从投资、消费两个方面发力,形成消费拉动生产和投资、投资带动更多消费的良性循环。鉴于我国居民储蓄率较高、边际消费倾向较低,仅靠短期刺激政策难以从根本上破解消费增长瓶颈,必须深挖投资潜力,开辟新的投资领域,推动投资理念从“投资于物”向“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深刻转型,实现从单纯追求投资总量扩张向更加注重投资质量和民生福祉转变。
投资于人,是增加我国经济稳定性、以不变应万变的必由之路。坚持以人为本,投资于人,构筑扩大内需新模式,需要不断提升人力资本质量,将人口规模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创造更多新需求拉动新供给,增加有效供给,进一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扩大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加大民生领域投入 激发更多消费活力
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是投资于人的最终落脚点。“十五五”时期,投资于人要勇于突破传统投资理念的束缚,将投资重心从传统基建等领域转向以人为本的民生与能力提升领域,加大对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的投资,多维度为人本身赋能,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人力资本投资模式,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发展能力和消费能力,极大释放消费潜力,形成“民生改善—能力释放—收入增长—消费扩大”的良性循环。
投资于人,需要做好顶层设计。要调整投资结构,优化财政支出,增加教育、医疗、社保、培训等民生领域和人力资本领域的投入,完善投资于人的财政保障。要加强政策引导,通过税收优惠与财政补贴,鼓励支持企业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人力资本投资,构建多元化人力资本投资格局。要完善绩效激励机制,建立以人力资本提升、居民收入增长、消费扩大为核心的考核指标体系,形成对地方政府投资于人的长效激励。
加大民生领域投入,是投资于人的基础环节。当前,居民对育儿、教育、医疗、养老等预期支出的担忧严重抑制了消费增长,导致我国预防性储蓄率居高不下,有钱不敢花。要扩大内需,就必须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切实减轻群众负担,使其轻装上阵、大胆消费。着力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扩优提质,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供给,降低家庭教育支出成本。不断完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减轻居民医疗负担。针对人口结构变化,可通过提供生育补贴、托育服务、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措施,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长此以往,既有利于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又能释放群众创新能力、拓展家庭消费空间,促进文创、旅游、健康管理等发展型消费增长。
提高劳动收入占比 夯实消费增长基础
收入增长是扩大消费的必要条件,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是提高我国边际消费倾向的重要途径。
收入分配不合理容易遏制消费增长,让全社会消费潜力难以充分释放。劳动报酬是中低收入群体收入的主要来源,但目前我国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占比偏低,抑制了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意愿和能力。尤其是在制造业、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领域,劳动者的薪酬普遍偏低,导致其购买能力低下。因此,要以提振消费为重点来扩大内需,核心是提升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应进一步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着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推动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同步提升,使得广大劳动者能共享发展成果,形成“能消费、愿消费”的长效机制。
提高劳动收入占比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维度推进。在企业维度,健全工资决定及其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提高劳动者在收入分配中的话语权。在行业维度,规范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秩序,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障,确保不同所有制企业、不同行业的员工都能实现收入稳步增长。在宏观维度,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平衡资本与劳动税负,直接增加劳动者可支配收入。只有让劳动收入成为居民收入的主体,推动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持续增长,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才能激发出巨大的消费潜能,稳步扩大内需。
稳步增加就业机会 增强居民消费预期
稳收入是扩大内需的压舱石,稳就业则是稳收入的必要条件。只有稳步增加就业机会,才能确保居民收入增长,夯实扩大消费的经济基础,让消费这驾马车为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主动力。
随着经济数字化转型和产业转型升级,就业结构和形态持续演变,部分传统岗位面临转型压力,一些就业灵活性大的新业态也存在就业不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收入稳定预期。投资于人成为拓展就业、稳定收入的关键。投资于人可以有效提升劳动者适应变革的能力,增强其生产技能、创造力和活力,帮助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应对新设备、新产业、新模式带来的挑战,适应产业体系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继续保持就业竞争力和收入增长潜力。
构建全方位投资于人的体系,是保就业稳收入的制度基础。要加强基础教育中的核心能力培养,在中小学阶段融入数字素养、逻辑思维等内容,为劳动者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要完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体系,以周期性培训持续更新劳动者的知识技能,确保其能力跟得上行业转型步伐,针对不同群体进行差异化培训。要将农村转移劳动力作为培训重点,通过大规模、广覆盖、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工技能提升和就业创业,更好融入城市发展。对传统产业工人,应侧重于转岗和技能提升培训,使其更好匹配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对人才的需求。要健全失业保障与就业服务机制,扩大失业保险对职业劳动者的覆盖,建立失业保险金与物价挂钩的联动机制,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并通过职业介绍、创业扶持等政策,帮助其尽快再就业。只有实现就业有技能、失业有保障、转岗有通道,才能促进劳动者高质量充分就业,从根本上解除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充分释放其旺盛的消费动能。
(作者分别系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