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都市现场)
据相关机构梳理,从2025两院院士增选当选院士的校友数据来看,在总人次上,清华大学摘得桂冠,共有20人次;西北工业大学紧随其后,有17人次入选。华中科技大学位列第三,有16人次。校友人次在10及以上的高校还有武汉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
值得注意的是,新晋两院院士中,本科毕业于江西高校的有4人。
本科毕业于江西高校的4名院士,分别为毕业于江西医学院抚州分院临床医学专业(现南昌大学抚州医学院)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曾木圣教授;毕业于江西医学院(现南昌大学江西医学院)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徐瑞华教授;毕业于江西理工大学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朱荣教授;毕业于江西中医药大学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月教授。
曾木圣,男,1967年11月出生,江西省抚州市广昌人,1988年毕业于江西医学院抚州分院临床医学专业(现南昌大学抚州医学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副主任(副院长),华南恶性肿瘤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肿瘤病毒与生物标记研究室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1998年先后获中山大学(原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学硕士和微生物学博士学位。1999年至2003年分别在美国田纳西州立大学和新英格兰医学中心(Tufts-New England Medical Center)从事博士后研究。2003年回国后组建肿瘤病毒学和肿瘤分子标志研究组,2006年聘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1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6年入选广东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杰出人才"(南粤百杰)。2019年2月起任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副主任。2024年6月以第一完成人获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曾木圣长期从事EB病毒感染及致癌机制研究,发现EB病毒感染上皮细胞受体EphA2、NRP1及通用受体R9AP,阐明病毒致癌机制并建立创新疫苗体系,研发出多个候选疫苗且已签署成果转化协议。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并鉴定上皮-免疫双特征肿瘤细胞新亚型。
徐瑞华,1988年毕业于江西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徐瑞华是我国具有重要国际学术影响力的消化道(食管、胃和肠)肿瘤内科专家。徐瑞华担任华南恶性肿瘤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第四届理事长、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学部委员。以第一完成人获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7项省部级一等奖,获全国创新争先奖、何梁何利科技奖、谈家桢临床医学奖、吴阶平医药创新奖等。
徐瑞华创建了克服免疫治疗抵抗的新策略,据此首创了消化道肿瘤中国免疫治疗方案并取得全球最佳疗效,实现了从“中国方案”到“全球标准”的突破:优化了化疗药物联合免疫治疗以提高肿瘤抗原性,建立了食管癌、胃癌化疗-免疫联合新方案;创新了靶向药物组合以改善免疫微环境,首创了肠癌双靶-免疫联合新方案;国际首创了新靶点免疫治疗方案。他还建立了我国肠癌基因组分子分型,创新了增效低毒的化疗及靶向治疗方案,改写了国内外指南。他领衔创建的系列新方案,显著提高了我国消化道肿瘤治疗水平,使晚期食管癌、胃癌的长期生存率提高了2倍,使晚期肠癌的5年生存率超40%。作为负责人创新设计临床研究联合方案,推动多个国产原研药取得成功,使国产PD1抗体联合方案获欧美批准,是我国生物单抗历史性突破,大幅提高患者药物可及性。
高月,女,1963年,高月生于江苏省宜兴市的知识分子家庭,17岁考入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药学和中药药理学专家,专业技术少将军衔,国家岐黄学者首席科学家、国家中医药交叉创新团队带头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现为全军特需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军队特殊环境智能中医药研究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临床药理与毒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
从1997年至今,她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个面上项目、3个重点课题、1个重大项目的资助,开展了基于四物汤的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形成了“方-证”结合研究模式,诠释了中药复方“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的体内过程,在200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她创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临床药理与毒理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毒理学与安全性研究分会,并兼任主任委员,实现了从中药药理到中药毒理的学科引领。
朱荣,江西理工大学83届炼钢专业校友。1962年12月出生。北京科技大学碳中和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绿色低碳钢铁冶金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金属学会会士,兼任中国金属学会理事、电冶金分会主任委员、特殊钢/废钢铁/冶金人工智能分会副主任委员等。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北京市师德先锋、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朱荣教授长期致力于绿色低碳钢铁冶金领域科研、教学及工程化研究,是我国电炉高效洁净冶炼及CO2在炼钢领域应用的主要开拓者,为我国钢铁低碳技术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先后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和校企合作项目10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3项排名第1),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状,中国冶金科学技术特等奖,省部级一等奖8项等。发表论文200余篇,授权国内外专利100余件,出版专著9部,制定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8项。
透过面孔 看见江西另一面
关注都市现场系列报道「实赣派」
来源 | 都市现场综合软科、高绩、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理工大学学工在线、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