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辽宁日报)
转自:辽宁日报
刘梦泽
■提示
在世界古文明的大棋盘上,为何唯独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不曾中断?这个宏大问题的答案,或许就藏在一粒粒看似微不足道的谷物中。《谷物的故事——读解大国文明的生存密码》一书透过谷物这一独特视角,为我们揭示了华夏文明延续的深层逻辑。
广袤的华北平原上,金黄的粟穗在风中摇曳;长江流域的水田中,翠绿的稻苗茁壮成长——这些看似微小的谷物,却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塑造了东方大国的独特面貌。从驯化谷物到被谷物驯化,从择地而居到建国立制,中华文明的发展轨迹与谷物的生长特性紧密交织,形成了一种相互塑造的共生关系。《谷物的故事——读解大国文明的生存密码》(以下简称《谷物的故事》)一书阐明,谷物选择在文明起步阶段就预设了发展路径。华夏文明对粟和稻的倚重,为其后数千年的大一统格局和农耕文明特质埋下了伏笔。
华夏文明从起源阶段就展现出鲜明的大陆型农业文明特质。约1万年前,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先民们独立驯化了两种影响深远的谷物——北方的粟(小米)和南方的稻。这一选择并非偶然。粟作为一种耐旱、生长周期短的作物,特别适合黄河流域的温带气候;而水稻则凭借其高产特性,在长江流域蓬勃发展。
与地中海沿岸的橄榄、葡萄、小麦模式不同,华夏先民选择的谷物体系具有存储性强、单位产量高的特点。粟可储存九年之久,稻米也能长期保存,这种耐储存特性为应对自然灾害、维持社会稳定提供了物质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谷物对耕作方式提出了独特要求。粟作需要精细的除草和间苗,稻作则需要复杂的水利管理。这些农事活动催生了集体协作的生产模式,奠定了中华文明注重集体、强调整体的文化基因。
谷物不仅养育了华夏先民的身体,更塑造了中华文明的制度结构与政治智慧。从西周井田制到北魏均田制,再到明清的一条鞭法、摊丁入亩,历代制度创新无不围绕着谷物生产与分配展开。《谷物的故事》揭示了这样一个历史规律:谷物生产与中华文明的兴衰周期密切相关。王朝更替往往与粮食危机相伴相生,而每个新兴王朝都会重新调整土地关系,恢复谷物生产,形成独特的“治乱循环”。
书中特别分析了中华文明面对外来挑战时的应变能力。当来自中亚的小麦、美洲的玉米和马铃薯相继传入我国,这些作物并没有简单地替代原有谷物,而是与粟稻形成了互补的作物体系。小麦的冬种夏收特性填补了粟作的空档期,玉米则在山地农业中找到了自己的生态位。这种包容性不仅丰富了中国的食物系统,更体现了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智慧。
与单一作物体系的地中海文明不同,中国多元的谷物结构增强了文明抗风险能力。即使某种作物歉收,其他作物也能弥补缺口,这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提供了物质保障。
“民以食为天”,这句古训在华夏文化中有着深刻的内涵。谷物不仅填饱了人们的肚子,更成为文化认同的载体。从北方的面食到南方的米饭,不同的谷物加工方式塑造了多元一体的中华饮食文化。
《谷物的故事》生动地描述了谷物如何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在语言中,“米”字旁的文字在《说文解字》中收录了118个;在礼仪中,稷(小米)被尊为“百谷之主”,社稷成为国家的代名词;在文学中,陶渊明描绘的“桃花源”里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杜甫笔下有“稻米流脂粟米白”的盛世景象。这种由谷物滋养的文化认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以谷物为基础的饮食体系,培养了中国人安土重迁、勤劳节俭的民族性格。
回顾历史,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断重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强大的粮食生产与储备体系。从古代的常平仓到现在的国家粮食储备制度,从精耕细作到现代农业科技,保障谷物安全始终是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
《谷物的故事》透过谷物这一微观视角,为我们理解中华文明的宏观历史提供了全新思路。从河姆渡的碳化稻米到二里头的青铜酒器,从《诗经》中的“黍稷薿薿”到《农政全书》的栽培技术,谷物始终是华夏文明最忠实的见证者。
中华文明与谷物之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共生关系——文明选择了谷物,谷物塑造了文明。这种相互驯化的过程,创造了世界上唯一绵延数千年而不断的文明奇迹。
《谷物的故事》也提醒我们,在工业化、信息化的今天,谷物依然是国家安全的根本所在。只有将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文明延续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在人类日益远离土地的今天,回望我们与谷物共同走过的万年旅程,或许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文明的延续,从来都离不开那些最基础、最平凡的事物的支撑。
在众多古文明湮没为尘沙时,为何中华文明能独存?答案深植于粟与稻的基因之中。华夏文明绝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基于谷物的生存选择所注定——从催生集体协作的农耕模式,到衍生出“社稷”国家的治理智慧;从构建“民以食为天”的文化认同,到形成多元互补的抗风险体系。《谷物的故事》的作者崔凯提出谷物是解锁中华文明独特性的密钥。深刻阐释了为何是粟与稻奠定了华夏农耕文明的基石,并由此衍生出集体协作的文化基因与“社稷”国家的治理模式。它揭示了中华文明能成为唯一未曾中断的古文明,其深层密码正藏于多元互补的谷物体系与“食为天”的粮食安全观中。这不仅是一段被谷物塑造的宏大历史,更对当下如何端牢“中国饭碗”提供了来自万年的启示。
上一篇:将论文写在乡间田野
下一篇:南京银杏披金装迎来最佳观赏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