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医院抛“绣球”提需求,专班搭平台,企业接“球”解决需求。前不久,将于明年初启动试运营的普陀区康复医院迎来新进展:由普陀区商务委牵线,普陀区人民医院与上海海每康智能医疗达成合作意向,正式揭牌普陀区首个智慧康复联合研究基地。
围绕着数智健康产业,普陀区全力构建“研发-转化-应用”全链条生态,通过搭建“产学研医”协同的平台,加强各类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精准链接数智健康产业上下游资源。
专班搭建平台,普陀建医院内首个康复联合研究基地
智慧康复联合研究基地,是投资额超5.5亿元的普陀区康复医院内首个研究基地,这也是普陀区首个在医院内建立的康复研究基地,该基地由普陀区人民医院与上海海每康智能医疗共同建设,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技术研发为支撑、成果转化为目标”。由两家单位共同开发的外骨骼手臂将成为首批辅疗设备,这款设备能帮助中风、胃癌等重症患者进行术后康复。
“除了和海每康专业的合作,我们还在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支持下共建‘未来智慧病房’,整合研究力量,将引入一系列新设备和AI赋能各类康复患者需求。”在普陀区人民医院副院长殷佩浩看来,这个病房就是普陀区“产学研医”的实践,打通了“医疗临床-技术研发-产品落地-临床验证”链条。
一家辖区医院和一家产业企业如何相识、牵手?殷佩浩告诉记者,他是在今年8月普陀区商务委搭建的平台活动上与上海海每康相识的。当时,殷佩浩正在为普陀区康复医院寻找一家能生产手臂外骨骼助力设备的企业,“市场上不少康复性器械难以定制化,不能满足康复医院的临床需求和同济大学研发项目落地。我将需求和区商务委沟通后,很快得到回应,推荐我来参与活动与企业对接。”
上海海每康智能医疗
经过2个月深入对接,最终两家单位决定组建联合研究基地——医院提需求,企业共同开发配套。
围绕着患者的“康复”需求,上海海每康智能医疗创始人许磊坦言,这款设备原传感器设计需要前臂功能较好的患者,并不完全符合康复医院的临床实际。对接过程中,为满足更大范围的患者需求,企业组织了工程师重新设计了传感器适用范围,即将BCI脑电帽与传感器结合,无需依赖肢体动作,大脑中发出的“伸展”“抓握”指令,会被非侵入式脑电帽精准捕捉,将神经电信号经AI算法快速解码后,化作清晰的指令传递至外骨骼,设备随之响应。
上海海每康智能医疗
事实上,与人民医院共建康复联合研究基地落地并不是海每康首次与辖区医疗机构合作。许磊说,企业已通过区商务委搭建的平台与普陀区中心医院达成合作的“基于人工智能的陪伴机器人系统研制”项目,项目已进入中期试验阶段,正在进行设备的安全性、有效性等测试工作,预估11月底前模型机将建设完成,明年年底前投入临床应用。据介绍,两家医院的项目预估能为海每康带来千万级的营收。
殷佩浩和许磊口中所说的“平台”,其实是普陀区于2021年成立的生命健康产业专班,该专班由区商务委牵头,成员来自普陀区各委办局,例如商务委、投促办、卫健委等,他们聚拢在一起为辖区企业、科研院所搭建研发、生产、流通、商业协同发展平台,推动生命健康产业发展。
“这是全链条彼此赋能的过程。高校的科研成果是‘绣球’、研发机构的成果也是‘绣球’、医疗机构的需求同样是‘绣球’,专班相当于把‘绣球’精准地抛到需求方手上。”在普陀区商务委产业发展科科长姚亮看来,高校作为科研创新策源地在科研中的成果,联合科研院所、企业等最终实现成果转化,最终与医院“牵手”落地,完成从实验室到市场的产学研医“闭环”,三者有效配合才能成为生命健康产业发展“链式”增长集聚的强大抓手。
生命健康专班搭建的各类平台活动
今年1-10月,生命健康产业专班累计组织了超过30场对接平台活动,负责协调引入数智健康产业重点项目33个,新增投资额53.8亿元。“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区里也涌现出了一批像施江生物、萨娅医创等综合估值超过5亿元的成熟项目;也有来自同济大学、辖区同济医院自主研发的高估值项目。”生命健康专班负责人经纬具体介绍说。
生命健康专班搭建的各类平台活动
项目争相落地,普陀区加快建设数智健康千亿级产业集群
近年来,脑卒中(中风)居国人死亡原因首位,占国民总死亡率的22.3%。我国脑卒中终身发病率为39.9%,为全球首位,这意味着每5个人大约会有2个人罹患脑卒中。
“近几年开展的左心耳封堵介入治疗,由于其微创、快速、安全、有效,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脑卒中预防。但目前市面上大多左心耳封堵器引用国外设备原型,我国房颤患者左心耳的解剖结构特征显著区别于欧美人群,主要表现为‘鸡翅型’形态占比更高,而非欧美常见的‘风向标型’,所以系统在精准性和操作便捷性方面仍存在改进空间,提升对各种形态左心耳的适应性,我一直在关注是否有新型设备能优化这一情况。”普陀区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刘宗军告诉记者。
普陀区培养的辖区企业普实医疗接住了普陀区中心医院的“绣球”,双方正共同进行实验,开展实验设计、合作开展器械上市前临床评价工作,最终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据悉,这款新型分体式左心耳封堵器具有塞盖双盘分体式设计,可塞可盖,双盘灵活搭配,大幅提升手术成功率。
普实医疗总经理李瑞认为,“产学研医”是生命健康产业链发展重要一环。围绕着“链式”合作,他进一步透露,分体式左心耳封堵器除了有专业的医疗机构提出临床改进意见外,该款设备顺利投产还得益于引入了普陀区华东师范大学的钱旭红教授带队研发的超快激光技术,这种冷激光技术对比传统激光,能减少10%的镍钛合金切缝厚度。
普实医疗
“截至2025年3月完成了243例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目前全部患者情况良好,到了明年3月我们将完成跟踪随访,预估在明年年底前这款产品可以申请上市。”李瑞介绍,企业预计二代器械能为企业带来最高6亿元营收。此外,当前双方在研产品还包括经导管二尖瓣夹及输送系统、柔腰卵圆孔未闭封堵器等临床试验评价等,均已完成临床试验入组,有助于推动重大成果的转移转化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无独有偶,致慧医疗与利群医院合作推动了PETCTC技术成果转化落地。据介绍,PETCTC技术具有较高灵敏度和特异性,可用于癌症患者的早期筛查、辅助诊断、疗效监测。目前该技术已在上海多家三甲医院投入使用。此外,相关设备已在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上的常州市投放,沪宁沿线其他城市则通过运输送检至企业实验室,完成肿瘤细胞检测系统。致慧医疗负责运营的魏文俊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企业方面预估这套设备2026年将实现4800万元的营收额,是今年营收的4倍。
致慧医疗
华润医药商业集团则正与上海化工研究院,围绕着上海等区域投放碳-13试剂盒加快洽谈工作。
数据统计显示,在上海、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等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上的9个城市拥有上万家生物医药企业。当前,普陀区立足现有产业基础,瞄准打造数智健康千亿元级产业集群的目标,推动资金链、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营造出区域创新和产业发展协同发展的一流生态,持续完善产业政策体系,搭建高水平公共服务平台,深化产学研医协同创新,推动产业链深度融合。普陀相关产业已基本涵盖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智慧健康服务及医疗数据应用等4大领域10个赛道。
在企业培育方面,普陀区支持头部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同时通过梯度培育体系,在医疗器械、数字医疗等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的瞪羚企业;在产业聚集方面,普陀实施“强链补链”计划,充分发挥普陀区位优势和仓储资源,建设同济科技园与同济大学医学院合作的生命健康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发力引进重点领域产业链缺失环节核心企业,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延伸。
数据统计显示,生命健康产业是普陀区“十四五”期间重点布局和发展的四大产业之一。截至2024年底,相关产业提前完成“411倍增计划”,即四大产业占区级税收比重较“十三五”末翻了一番,贡献占比从20%跃升至40.6%,其中生命健康产业区税占比超7%,税收结构更趋合理,为区域发展提供了坚实财力保障。
聚焦“十五五”,普陀区正进一步拓展产业的内涵,顺应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发展趋势,以“数智化”+“大健康”+“时尚消费”交叉领域的核心技术驱动业态重组,发展数智健康产业。
原标题:《首个康复基地的背后,普陀区正加快建设数智健康千亿产业集群》
栏目编辑:顾莹颖 文字编辑:赵菊玲
来源:作者:王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