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曾经频频刷屏的元宇宙概念,如今似乎在媒体头条上“退烧”了。但在刚刚闭幕的长三角文博会上,现场的热度却给出了另一种解读:33个沉浸式项目汇聚于此,观众为体验更是排起了长队。
南京博物院推出的觀天下·坤舆万国全图VR大空间沉浸展受到欢迎
昨天,2025AI元宇宙产业供需对接大会暨第一届数字文化产教融合大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与早期停留在概念层面的讨论不同,这一次,近500位与会嘉宾和行业代表更多在探讨这门技术如何真正落地,变成普通市民触手可及的文化生活体验。
不再宅家看展,元宇宙迈入2.0时代
“可能大家觉得在文件里看到‘元宇宙’这个词的频率变低了,这其实是因为它已经像空气和水一样,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同济大学教授、文化元宇宙专委会常务副主任臧志彭这样形容当下行业的发展状态。
臧志彭将文化元宇宙的发展形象地划分为两个阶段。前几年,大家通过线上的虚拟景区、虚拟博物馆“云游览”,但如今这种缺乏现场感的模式逐渐淡化。而现在,行业已经进入了2.0阶段——即以线下XR大空间为代表的沉浸式体验。
他特别提到了在上海火爆的“消失的法老”元宇宙沉浸式体验项目,该项目从最初计划短期展出,因太受欢迎而一再延期、返场。“这证明了元宇宙已经探索出了真正能形成商业闭环、被市场广泛认可的模式。”臧志彭表示,如今走进许多博物馆、美术馆和文旅景区,大空间项目已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消费标配。
为何是上海?做资源整合的超级枢纽
在谈及上海在这一轮科技浪潮中的角色时,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花建认为,上海拥有独特的优势,“元宇宙是全球潮流,而上海在全国率先做出了反应。”
“上海实现了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协同发力。”花建表示,上海既有“有为政府”在政策和场景上的引导,又有“有效市场”在产业链上下游的活跃表现。作为连接东西方文明的枢纽,上海正在成为元宇宙各种资源要素对接、优化整合的平台。
为了让市民的体验更规范、更有保障,本次大会还发布了国内首部《城市文旅元宇宙沉浸式体验空间建设与运营服务指南》团体标准。这意味着,未来大家在体验各类VR文旅项目时,将有更明确的服务标准和安全规范。
产教融合:培养既懂代码又懂人文的新人才
随着技术深入产业,人才短缺成为新的挑战。“懂文化的可能不懂技术,懂技术的可能不懂文化。”臧志彭表示,复合型人才的匮乏是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
为此,本次大会不仅关注产业供需,更聚焦产教融合。《2023-2025全国AI元宇宙1000优秀产品与示范案例征集成果汇编》发布,现场准备的案例集供不应求。
大会现场,“同济大学产教融合创新实践基地”和“同济大学数智文化大模型学生联合创新实验室联合共建单位”授牌,与包括上海哔哩哔哩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数字文化集团在内的多家企业联手。在同济大学,即便是文科,也增加了人工智能、元宇宙相关的实践课程,让未来的从业者兼具人文素养与技术视野。
行业展望:泡沫退去,技术与艺术深度融合
对于行业的发展节奏,中国文化产业协会文化元宇宙专委会首席专家孙若风表现出了理性的乐观。“几乎所有新技术出现后,都会经历起伏,这是正常的现象。”他强调,国家对新技术的支持态度始终积极,例如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文件中,第一项就提到了加强场景建设中的元宇宙应用。
“我们希望文化元宇宙能给行业‘打个样’。”孙若风表示,随着AI技术的完善,元宇宙将更好地体现艺术与技术的融合,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务实的作用。
本次大会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文化元宇宙专委会等多家单位联合主办。从概念热到如今的排队体验,从单一的技术展示到发布行业标准,元宇宙在上海正一步步变得更加务实、亲民。
原标题:《元宇宙不再“概念热”?正像空气和水一样融入文旅生活》
栏目编辑:黄永顺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