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秋生
我喜爱家乡的竹子,只为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竹子是绍兴的特产,曾向中原大量输出。汉代赵晔的《吴越春秋》里有一首《弹歌》曰:“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只有八个字,描绘了古越先民用竹子做弓箭,捕兽猎物的情景。这种原始歌谣可以载歌载舞,表现古代的劳动场面。文学史上确定此歌为古诗之滥觞,乃越文化珍贵遗产。“会稽竹箭”一语是古越人才荟萃的称喻,从此流传于天下:蔡邕的“柯亭笛”,就是他发明的;嵇康、阮籍等“竹林七贤”,皆与古越有缘;“书圣”王羲之偕同天下名士42人,在兰亭的茂林修竹中雅集……
读过关于竹子的古典作品,更能体现会稽名士所具有的共性。徐文长的《借竹楼记》自白:“其心虚以直,其行清以逸,其文章铿然而有节,则子之所借于竹也,而子固不知也!其本错以固,其势昂以耸,其流风潇然而不冗,则竹之所借于子也,而竹固不知也!”王阳明在《君子亭记》中说:“竹有君子之道四焉:中虚而静,通而有间,有君子之德。外坚而直,贯四时而柯叶无所改,有君子之操。应蛰而出,遇伏而隐,雨雪晦明,无所不宜,有君子之明。清风时至,玉声珊然,中采齐而协肆夏,揖逊俯仰,有君子之容。”
我常去公园散步,探望这位“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的好友,缅怀着古代君子的高风亮节。《晋书列传》记载,王子猷曾经暂时寄居在别人的空宅里,便令人种竹。有人问他:“暂时一住何须这么麻烦呢?”王子猷大声咏叹,指着竹子说:“何可一日无此君!”宋代苏东坡亦有所述:“食者竹笋,居者竹瓦,爨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他的一首诗十分流传,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东坡小品》)
你看,家乡的满山都是郁郁苍苍的竹林,那些“非遗”中的竹子工艺品更是琳琅满目,如竹简、竹匾、竹挂、竹简字画、笔筒、根雕等,这些东西我都有收藏。身边还有一套竹制家具呢,其天然的纹路和质地给人一种典雅、朴素、清新的感觉:从审美而言,竹制家具往往采用简洁明快的造型,线条舒展流畅,既美观又自然;就实用来说,竹子具有吸湿吸热的性质,在炎炎夏日能够起到舒适清凉作用。我喜欢高品质的生活,向往环保人居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