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从十九世纪中叶加州的淘金热,到如今被“人才与资本双轨政策”吸引的新一代留学投资潮,近两百年的岁月里,太平洋的波涛见证着无数梦想家自东向西的奔赴。中欧纽约校友会会长顾斌,正是这宏大叙事中的一位时代注脚。自2015年赴美,他的人生实现了从既定“轨道”向未知“旷野”的华丽转圜;他亲历了中美关系的冷暖变迁,也见证了中国企业出海美国的跋涉与求索。
对于个体和家庭而言,出海美国面对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对于企业管理而言,出海美国最大的挑战在哪?在美国看中国企业,我们最大的自信和底气在哪?在近期举办的中欧2025年年度论坛中,顾斌发表了题为《中欧人在纽约》的演讲,讲述了三位中欧人在美国的拼搏故事。这三位校友在不同城市、不同产业积累了宝贵的“出海美国”(Glocal)经验。他们的故事,串联起一部中国管理者穿越中美商业地带的“浮世绘”。
风暴中的纽约港
2015年,我离开了中央电视台,放下话筒,走出了国门,尝试过创业,熬过了疫情,直到今天,成为了两个孩子的父亲。短短两行字,我走过了十年。
过去十年,我主要在纽约生活,平时接触最多的,就是这些远渡重洋、出海美国的中欧校友。我见证了他们从满怀激情的初来乍到,遇到困难时的百折不回,再到碰壁时的无助与落泪,直到如今,其中的一部分人,已经在美国站稳了脚跟。
今天讲述的第一位校友是司锋,中欧2013级北京3班的校友,青岛人。在国内,他有超过二十年的物流行业管理经验。2019年,他带着妻子和孩子,远渡重洋,临危受命,接管了公司启德物流在纽约港的跨境电商物流业务。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对于很多行业来说是一场灭顶之灾,但跨境物流行业却迎来了井喷式的发展机遇,需求激增,商家求着物流公司发货。那一年,是启德物流成立以来增速最快、收入最多的时期。尽管隔着口罩,员工们的兴奋还是藏不住——更多的客户,更高的收入,美国梦近在眼前。然而,一场意外却打破了原有的美好。
那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工作日上午,司锋正在办公室给客户打电话,员工们在库房里忙着发货。突然,一声低沉的:“Open up! Police!”砸开了办公室的门。FBI,纽约港警察局,国土安全局,二三十个荷枪实弹的执法人员冲了进来。黑色的枪口清晰可见、急促的步话机和门外刺耳的警笛声,声声刺耳。
执法人员亮出了搜查令,上面赫然写着:涉嫌商标侵权案件。在美国,商标侵权和伪造是重罪,足以让公司关门,让老板坐牢。一瞬间,司锋的脸憋得通红,大脑嗡嗡作响。他们一直在纽约扎扎实实做着跨境物流,怎么和“商标侵权扯上了关系”?
很快,真相浮出水面——半年前,一家中国汽车零配件商通过熟人找到他们,急着把一批汽车中网批量发往美国。因为是熟人介绍,司锋和同事也就没有进行太多的背景调查。谁也没料到,这批配件竟侵权使用了的大牌商标。为了逃避执法盘查,他们甚至将汽车Logo与中网拆开发货,可即便如此,还是被原厂识破。厂家向美国执法部门举报,顺着物流单上的发货地址,多个部门一路查到了司锋的公司。
随后的日子里,解释、调查、漫长的对话之后,执法人员终于确认——司锋并非同谋,而是被利用的无辜一方。一切似乎正要尘埃落定,就在一家人准备松口气的时候,一张法院传票,如同拉一枚手榴弹扔了过来——白色信封、冰冷措辞,清清楚楚写着:前方还有官司、庭审,以及更复杂的程序等着他们。
那一刻,他才猛然意识到——真正的风暴,原来才刚刚开始。就像村上春树写的:“暴风雨总是突如其来,你永远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结束,甚至是否真的结束。
很快,他们发现了更让人背脊发凉的真相:起诉书里本来有四家公司,他们只是连带被告。但事后他才发现,前三家早在几个月前,已经完成了注销,逃之夭夭。换句话说,司锋和他的公司成了唯一站在法庭上的“活靶子”。
他忽然想起,那家供货企业在事发后表现“配合”得异常利索,先是道歉,再是赔偿,接着火速签署了和解协议,当时,他还觉得对方有担当。可现在再回想,原来对方比谁都清楚: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逼近,他们必须跑得比法院传单更快。
司锋没有退路,只能硬着头皮往前。法庭来来回回走了两年多,800多个难眠的日日夜夜,律师的时薪像个无底洞,每一次开庭,都是成千上万美元的花销往外流。终于,他们保住了公司——没有刑事责任,只是民事赔偿。但结果依旧刺骨,经济损失不小。
创业这么多年,司锋趟过风浪,遇到过骗局,可没想到,在美国的第一课竟然是这般代价。可也就是这场风暴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在异国他乡,出海创业,对于个体和家庭而言,最大挑战是陌生环境所带来的种种不确定性。一张信息不详的单据、一份看不懂的合同,一条不理解的法律条款,就可能把一家公司,一份事业,一个家庭拖进深渊。法规无灰色——别打擦边球,别心存侥幸,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每一个条款、每一个细节,甚至每个字,都必须清清楚楚。
五年过去了,因为诚实守信,因为优质的服务能力,启德物流已成长为美国跨境物流企业中的佼佼者,业务遍布美东和美西各大港口。今年,司锋的儿子也即将进入大学,而他,已经在纽约真正扎下了根,更多优质的中国商品,通过司锋和他的同事走入了千千万万的美国家庭。
中国人如何管理美国团队
何芳,中欧2015级上海4班,2004年加入福特中国,是上海总部的第一位HR,人力资源副总裁。随后从大中华区,再到福特美国总部工作,现在是一位活跃在美国的跨文化管理与出海人才顾问。
事实上,早在2009年,福特就把何芳派去管理亚太区,那是一个由亚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十二国组成的重要区域,也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然而她职业生涯的第一次出海,就遭遇了彻底失控。在中国时,她以“能干”著称——别人几个月搞不定的事,她两个星期就能解决。可到了跨国团队,最简单的一个数据:“一个国家某个部门到底多少人”,她硬是花了三个月才问出来。
她第一次意识到:印度人、泰国人、澳洲人、南非人,面对同一个问题,给出的反应截然不同——
印度职员会热情洋溢的说“我明天就告诉你”,然后明天就永远没了下文;
泰国职员立刻答应,但数据错误率高的惊人;
澳洲职员会带着质疑的口气问:“你要这个数字干嘛?我不认为你需要这个数字。”
南非职员一脸茫然,轻声的回复:“我怎么知道?在哪看?不知道。”
那半年,她每天都在被这种文化摩擦碾压,职业自信一点点掉光。在国内,一个电话、隔壁楼开会能解决的问题,换了时区、换了文化,整个沟通体系都得从头搭建。
跨文化交流学奠基人艾德华·霍尔曾说,如果你不了解文化,就无法真正理解一个人。何芳突然明白:有时候,对方不是为难你,而是他们的制度、文化、历史,让一件事变得无比曲折。南非人对外来者的敏感源于整个国家曾经历的创伤,澳洲人不是松散,而是对“权力”天然多疑……从那以后,她开始真正懂得:每跨出去一步,都不是简单的地理位移,而是一次深度的文化解码。
2017年,福特把何芳派去了美国总部,带领一个更复杂的全球化团队。有个细节,她至今忘不了:在美国福特,几千个华人工程师,做到经理级以上的,屈指可数——这些人可全是国内顶尖院校出来的,能力一流,但就是升不上去。
何芳很清楚,问题不在硬实力,而在“软能力”。在美国,你要让别人信任你、晋升你,不只要做出好结果,更要主动展现做出好结果的过程、以及把这个过程分享给你的同事,汇报给你的老板,换句话说,在美国结果重要,但展现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于是,她在美国发起了面向华人的职场辅导计划,最后把一位又一位的工程师推上了经理和总监的位置。
再后来,何芳从福特离开,圆了自己的创业梦,璞弘咨询,一家扎根美国,服务跨境企业的咨询公司。她太懂这些出海企业家了,在国内最能打,出来以后才发现,电话、微信搞得定的事,换了时区和语言,几个月都卡壳。
在加州的一位中国企业家,就曾因何芳的及时提醒而避免了一场潜在纠纷。一次,公司里两名年轻员工向老板抱怨:“我们做的工作完全一样,为什么他的工资比我高?”公开讨论工资在国内可是禁忌,这位企业家情急之下,准备群发邮件,明文禁止所有员工讨论薪资。
何芳见状立即制止:“在加州,禁止讨论工资是违法的。这封邮件一旦发出,公司很可能面临法律诉讼。”这位企业家十分诧异:“工资信息难道不应该保密吗?”他这才意识到,加州法律明确保护员工讨论薪资的权利。
从这件小事我们可以看到,光是人事管理合规,出海企业就得重新学习。对于企业家而言,出海最大的挑战在于:过去,你带着一群骏马驰骋草原,打了很多胜仗,现在你下水了,却还想让鱼像马一样跑,可能吗?当然不可能。在中国能带马跑,在美国就要学会带鱼游。能带着马在陆地赢,带着鱼在水里赢,这才叫GLOCAL。
什么是GLOCAL?就是Global+Local,这才是企业家在出海管理中面对的最大挑战。
未来真正能走得远的公司,拼的从来不是单纯的“Global”,而是“GLOCAL”。能在每个国家都扎根、立足、存活,才是真正的全球化。在每一个本地赢了,才有可能在全球赢。在何芳的帮助下,很多中国出海企业从最早的不敢管和不会管,到如今和美国团队打成了一片,了解彼此的文化,尊重彼此的差异,真正做到了:容万象之异,拓万里之局。
跨境管理700天
美国和墨西哥之间的跨境高速公路,连接的不只是国界,更展现了全球制造业的变迁与激烈的大国博弈。今天我要讲的最后一个故事,就发生在这条公路的两头,2011级的中欧校友许世奇在过去的五年中,每天往返穿梭,跨境管理,累计超过700天。
在许多中国出海人看来,墨西哥是一片既富魅力又充满挑战的土地。这里既有明媚阳光,也有锈迹斑斑的边境墙;上午你或许还在美国德州的办公室里吃着墨西哥卷饼开会,中午穿越边境,下午就已置身于墨西哥喧嚣的厂房,目送一批批产品被打包装箱,发往全球。
2020年,当我第一次驶上这条美墨跨境高速时,还不曾意识到,在这条看似普通的公路背后,隐藏着一个庞大的生产网络——数十万墨西哥工人、数千名中国工程师在几家大的代工厂内日夜不停地接收指令,生产出数以万计的笔记本电脑、汽车电脑与服务器主板,默默支撑起全球供应链的隐形骨架。
在电子代工领域,富士康广为人知,而行业第二的和硕科技却鲜少进入公众视野。富士康年营收超万亿,员工达百万;和硕年营收3000亿,员工25万。许士奇正是和硕科技的核心成员。
老许来自于中国台湾,职业生涯的一半都在中国内地度过。前十年他在苏州管理五万名工人,负责笔记本电脑组装。2013年,随着公司产能向上海和昆山转移,他成为两地十万员工的总指挥,全力服务核心客户苹果。中美贸易摩擦升温后,公司决定开拓海外市场,布局印度、越南、印尼等地。2021年,应特斯拉要求,和硕赴墨西哥建厂以保障供应链。同年,许士奇飞抵墨西哥蒙特雷,开启了职业生涯的最后一站。
初到墨西哥,总部给许士奇定下一个目标,一年内把自动化工厂建起来。建厂初期,他就住在工厂边,白天巡视工厂、见政府的人、研究税务;晚上一个人在公寓里画流程图、写招聘方案、向总部汇报。第二年起,他每天从德州边境跨境上班,在晨光中驶入墨西哥,在星光下驶回美国,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
这些在老许眼里都不算什么,建厂最难的不是风餐露宿,不是找地拿证,而是搞定“人”。在墨西哥,让拉美团队理解东方管理困难重重:语言不通,得靠比划、画图、拍视频;观念也不同,调岗得商量,工人有自己的节奏。特别是每周一上班,迟到就是家常便饭。
最头疼的是自动化生产线的管理,为了保持生产线的高效运转,管理团队从一开始就强调:“生产线发生故障,先报告技术主管,不要自己动手。”可墨西哥工人喜欢“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结果可想而知,不是修好了,而是把生产设置彻底搞乱了。许世奇他们也试了各种办法,给电脑加密码、给操作软件设权限,可结果呢,亚洲管理团队刚布好一道防线,墨西哥老乡就绕出一条新路。标准化管理,成了一场“猫和老鼠”的游戏。除此之外,还有停电、政府沟通、海关协调等等外部挑战,经历过多次出海的老许心里非常明白:出海不能照搬经验,必须学会新的相处方式,必须了解当地的文化,必须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尽管挑战重重,老许的心里始终燃着一团火。有一次,过美墨口岸,他被海关拦下。女官员看着后备箱里的样品,一脸狐疑:“你们中国人,为什么都要跑到这儿来?”老许轻松的说:“因为这条路,能把我们的产品,最快地送到你们的货架上。”她盯着老许笑了笑,抬杆放行。
事实上,许士奇心里非常清楚:和硕科技和其它中国企业在墨西哥建厂,正是顺应全球变局、实现战略转型的努力,也是中国制造完成系统性升级的缩影。他之所以能用一年时间在墨西哥建立起自动化工厂,倚仗的正是“中国制造”与“完整供应链”这两大核心优势。自动化工厂能快速复制,供应链可以高效协同,管理者有处理复杂问题的经验……中国企业把国内练就的成熟体系,完整地搬到了全球。
5年后,当我采访完许世奇,回首再看这条跨境高速公路时,我发现:这条公路,运送的不仅是产品,更展现了中国制造的雄心和全球供应链的时代命运。这条公路,承载的不仅是时代命运,更见证了中国从“世界工厂”向“全球商业主导者”跃迁的坚定自信,以及注定不平凡的雄伟征途。
如今退休了,许世奇依然定居在美墨边境城市,每当他眺望那条跨境高速公路时,内心依然难以平静他说:中国制造业的崛起,离不开两岸三地中国人的共同努力,他为自己是其中的一员而感到骄傲。“回顾自己几十年走南闯北的职业经历,他喜欢用八个字形容自己:“中国深度,全球广度。”
无论是在纽约港的运输一线,还是在曼哈顿的金融高地,亦或是墨西哥的制造业热土,在美的中欧人始终在用实际行动践行“认真、创新、追求卓越”的中欧校训。
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海外的中欧人始终心向祖国,心系母校,努力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征程中,最坚实的桥梁。
回望母校三十余年的奋进历程,我们始终相信,全体中欧人,是过去几十年中国崛起进程中,最坚定的参与者,也是未来几十年,中国更深远全球化之路上,最无畏的开拓者。
封面图片由POOK AI生成,文中相关图片已获校友授权。
编辑 | 田佳玮
责编 | 岳顶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Hehson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Hehson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