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细微之处见温情 城市服务暖人心
我市公共服务精细化治理让城市发展温度可感可及
清晨,15路公交车稳稳地停在五泉山枢纽站,72岁的李大爷刷卡瞬间,一声清脆的“您好”取代了沿用多年的“敬老卡”提示音,让老人心头一暖。紧随其后的张阿姨刷卡时,“谢谢”的温馨回应刚落,她转头对驾驶员笑言:“这声音听着心里舒坦。”这声车厢里的问候,正是兰州公交集团近期完成的语音提示升级。看似微小的改变,却点燃了市民对城市公共服务温情化的广泛热议。
连日来,记者走访兰州公交站点、劳动者驿站及各大商场,深入了解近年来兰州聚焦老年群体、劳动者、残障人士等群体需求,推出的一系列便民服务举措。从十米车厢到方寸驿站,从基础设施升级到服务细节优化,兰州正以务实行动雕琢城市质感,让发展温度浸润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日常出行提质 微改造兼具速度与温度
城市公共服务的升级,往往藏在群众日常感知的细微之处。兰州以精雕细琢的微改造为抓手,让服务效能渗透到市民出行的每一公里,而公交服务的升级远不止于提示音的改变。
在五泉山枢纽站,15路“敬老从心 爱老在行”主题专线正平稳运行。记者登上公交车看到,车内爱心专座从4个增至7个。车辆起步时,驾驶员会温馨提醒乘客坐稳扶好;到站停靠时,除了敬老提示语音,驾驶员还会主动观察候车人群,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便起身搀扶上车、帮忙安放物品。“现在驾驶员十分贴心,我也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尊重,必须给兰州公交点个赞。”经常乘坐该线路的张阿姨话语里满是认可。
兰州公交集团运营服务部负责人介绍,公司通过开展“敬老明星”驾驶员评选活动,以榜样力量带动服务质量整体提升,让适老化服务更贴近群众需求、更具人文温度。未来,将持续聚焦老年群体的出行痛点,在“硬设施”完善与“软服务”升级上双向发力,让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在十米车厢内落地生根,让城市公交成为传递温情的流动载体。
交通设施的微改造同样成效显著。在城关区段家滩路省第三人民医院站,改造后的港湾式停靠站能让公交车平稳驶入内凹专属区域,后方车辆无需停车等待即可有序通行。
兰州市市政工程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9月完工的公交站点优化提升改造项目覆盖城关区、七里河区的9个交通压力较大的站点,通过将传统直线式停靠站改为港湾式设计,有效消除了公交车进出站对动态交通流的影响,路段通行效率显著提升,同时也保障了行人通行安全。“以前公交车一靠边,后面就堵成一串,现在就不会有这种情况了。”经常驾车路过此处的市民郭先生说道。
在静宁路与庆阳路十字的人行天桥边,四座无障碍电梯正平稳运行,几位市民正有序乘坐。“以前过天桥要爬台阶,现在有了电梯,很快就上去了,每天都能出来散散步、聊聊天。”家住附近的78岁张大爷满脸笑容地说。今年以来,兰州无障碍环境建设持续提速,西站十字电信大厦、双城门东西侧、秦安路等人行天桥再添8座无障碍电梯,日益织密的“无障碍出行网络”,正让兰州的城市环境变得更加友好、包容。
驿站关怀升级 小空间承载大温暖
在城关区九州大道的甘肃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驿站,记者看到室内配备了空调、饮水机、休息座椅、应急药品等,卫生间、淋浴室、暖心餐厅等设施一应俱全。几位出租车司机正趁着给车充电间隙喝水休息,食堂里飘出阵阵饭菜香,驿站内还能自助购买平价商品。
除了基础保障服务,驿站还为新业态职工提供义诊、理发、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特色服务。在驿站的“心愿墙”上,贴满了职工们的心声:“上次剪发来迟了,希望多举办公益剪发活动”“长时间开车眼睛不舒服,希望有公益眼部检查”“还想吃上次志愿者包的饺子”。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会定期收集心愿并尽力满足,用精准服务回应职工期盼,让驿站真正成为劳动者的“暖心港湾”。
这样的劳动者驿站遍布在兰州的大街小巷。2025年,兰州市运行的工会驿站就有200余家,广泛覆盖主次干道、商圈、医院等重点区域,构建起便捷可及的“职工服务圈”,让劳动者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城市的关怀与温暖。
商圈服务优化 无障碍设施成为标配
走进兰州各大商场,从入口的无障碍通道到免费租借的轮椅、婴儿车,从完善的硬件设施到专业的延伸服务,一系列贴心举措让逛街购物不再是特殊群体的“考验”,而是人人可享的舒心体验,彰显着城市的包容与温情。
周末的兰州万象城人头攒动,记者走进商场B1层的会员中心,工作人员主动上前介绍:“扫码就能免费租借轮椅、婴儿车、宠物推车,操作便捷又省心。”
在硬件设施保障方面,商场2至7层均配备了独立无障碍卫生间,共计6间,全方位满足特殊需求人群的使用场景。服务延伸方面,商场不仅落地了母婴友好、宠物友好、女性友好三大关怀体系,更组建了兰州首支全员具备急救与手语服务能力的专业团队,打造一个“无障有爱”的消费空间,传递城市温度的服务理念,让市民出行更安心。
从新商场到老商厦,兰州的商圈正以更包容、更贴心的姿态,让每一位市民都能享受到便捷舒心的消费体验。(记者 陶奕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