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掌握一周重大科技新闻
撰文 | 姚湧 小学森 庐州月
责编 | 既来知
● ● ●
1
年轻人的甲状腺癌发病率剧增
图片来源:pixabay.com
近二十年来,15~39岁年轻人的患癌比例逐年上升。最近,中山大学癌症预防系Mengmeng Li团队运用《五大洲癌症发病率数据》和WHO数据对全球185个国家和地区年轻人的甲状腺癌发病率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自2000年以来,大多数国家年轻人的甲状腺癌症发病率都在迅速上升,但死亡率一直在低水平徘徊。其中,韩国、塞浦路斯、厄瓜多尔和土耳其的发病率显著上升,我国的上升尤为明显。2003年至2017年期间,6个国家甲状腺癌症发病率的年均变化率超过10%,19个国家超过5%。2022年,大约有237 000 例甲状腺癌新增病例和约2100例死亡病例,位居100个国家女性和26个国家男性癌症确诊最多的前三名。到2022年,甲状腺癌在女性和男性新发癌症病例中分别占20.3%和13.6%,是女性和男性中诊断人数第二多的癌症,仅次于乳腺癌,也成为男性和女性中最常见的癌症。详细数据于11月19日发表在《柳叶刀·糖尿病和内分泌》(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杂志。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16/S2213-8587(25)00289-X
2
高血压是如何引发认知功能障碍的?
图片来源:pixabay.com
高血压会引发脑血管功能不全、血脑屏障破坏和白质损伤,进而造成认知障碍。近日,康奈尔大学医学院Costantino Iadecola团队从单细胞水平对上述现象进行了解析。该团队用血管紧张素II(一种与人类高血压有关的肽)诱导小鼠发生高血压,并用单细胞RNA测序技术(scRNA-seq)绘制了动物在神经血管和认知缺陷发作前后的新皮质转录组变化图。结果显示,血管紧张素II对小鼠神经功能的影响令人震惊:血管紧张素II输注仅3天后(刚刚发生高血压),小鼠就出现了血管内皮细胞物质运输的中断和细胞衰老、少突胶质细胞分化停滞、神经细胞间通讯信号减退和网络失衡。到输注42天时,小鼠神经髓鞘形成和轴突传导发生缺陷,神经细胞线粒体功能出现紊乱,动物的认知障碍加剧。该研究提示,不同于受慢性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神经元和少突胶质细胞在高血压发生的初期就表现得十分脆弱。相关论文于11月14日发表在《神经元》(Neuron)杂志。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neuron.2025.10.018
3
有毒!吞噬细胞“吃”了微塑料就死了… …
图片来源:pixabay.com塑料改变了人类生活,但微塑料对健康的影响也一直是人们的担忧。近日,荷兰乌特勒支大学医学中心Nienke Vrisekoop团队用小鼠做模型,研究了口服微塑料在组织的分布情况,并检测了微塑料对小鼠和人类吞噬类细胞的影响。结果显示,口服10天后,直径1 μm和10 μm的聚苯乙烯(PS)颗粒均可穿过肠上皮,并能在小鼠的血液和肝脏中被检测到。活体显微镜观测发现,在肝脏组织,小鼠中性粒细胞在全力以赴地吞噬清除1μm的PS。而人类中性粒细胞吞噬PS则需要后者被血浆或血清包裹,且须补体参与。遗憾的是,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在吞噬PS后就会死亡。10 μm PS吞噬所引发的中性粒细胞死亡以细胞外DNA为主要特征,也就是NETosis。该研究进一步证实,微塑料可以穿透动物组织,引起炎性细胞死亡,造成潜在的健康风险。相关论文于11月14日发表在iScience杂志。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isci.2025.114076
4
快速抗抑郁的新策略
.com
WHO数据显示,全球约有3.32亿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成年人的抑郁症流行率约为5.7%。研究表明,大脑中的血清素,即5-羟色胺(5-HT)水平偏低与抑郁症的发生存在关联。开发针对5-HT受体的再摄取抑制剂以提高脑内5-HT水平是治疗抑郁的优选策略之一。令人困扰的是,位于中缝背核的5-HT1A自受体通过与Gi3蛋白耦合降低传统抗抑郁药物的疗效;位于海马体和前额叶皮层的5-HT1A异源受体则通过与Go蛋白耦合激活提高抗抑郁效果。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曹灿团队运用冷冻电镜技术和功能分析手段解析了5-HT受体与不同底物耦合的机制,并筛选出能降低Gi3蛋白通路活性,提高Go蛋白通路活性的特异性分子激动剂TMU4142。TMU4142在小鼠抑郁研究模型上展现出了快速高效的抗抑郁效果。相关论文于11月12日发表在《细胞》(Cell)杂志。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5.10.022
5
性侵会给人造成长久的身体不适
pixabay.com
据统计,2024年,欧洲女性每三人中就有一人遭遇性侵。性侵给个人身心造成的损伤是长久的。近日,丹麦奥胡斯大学临床医学系Sofie A. Jacobsen团队完成了一项4229名成年人参与的为期5年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统计显示,性侵会使个人功能性躯体障碍(functional somatic disorder,FDS)、单器官功能性躯体障碍(single-organ FSD)、多器官功能性躯体障碍(multiorgan FSD)、功能性躯体综合征(functional somatic syndromes)、慢性广泛性疼痛(chronic widespread pain)的发生风险分别提升69%、65%、47%、54%、89%。此外,性侵经历者出现肌肉疼痛、胃肠不适、疲劳等躯体综合征的频率也明显更高。该研究强调了性侵对受害者心身造成损害的长期性和组织广泛性,以及制定有力干预措施的必要性。相关论文于11月12日发表在《JAMA·精神病学》(JAMA Psychiatry)杂志。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01/jamapsychiatry.2025.3251
6
为何日出日落时植物的抗病毒能力最强?
.com
光在黄昏和黎明时会发生剧烈的光谱变化,刺激昆虫活动,增加昆虫传播病毒的风险。然而,植物如何应对这些光照变化,并做出相应的病毒防御措施尚不清楚。近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玉乐团队发现,黄昏和黎明时天空光线中富含的远红光(far-red,FR)可通过光敏色素A(phyA)激活植物的抗病毒防御。FR光诱导的phyA激活促进光敏色素相互作用因子1(phytochrome interacting factor 1,PIF1)的降解,从而触发REVEILLE 7(RVE7)-增强型疾病易感性1(EDS1)级联反应(RVE7-EDS1 cascade),增强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信号传导。但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包括烟草花叶病毒在内的多种病毒能利用其RNA依赖性RNA聚合酶破坏phyA-远红延伸下胚轴1分子(FHY1)的相互作用,阻断phyA的核运输,损害FR光诱导的植物防御。该研究揭示了光照增强植物病毒防御能力的分子机制,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相关论文于11月19日发表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杂志。
►文章链接: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z7663
亲爱的读者们,不星标《知识分子》公众号,会错过每日科学新知!星标《知识分子》,紧跟前沿科学,一起探索科学的奥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