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嘉兴日报)
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应丽斋 施 兰 丁 辉
“滴滴,滴滴……”11月14日晚8时,嘉善县大云镇曹家村的一栋民房内,订单机不停作响,吐出的单子在地上盘了一圈又一圈。刚送走一车快递的凌燕来不及喘气,便在朋友圈里回复客户:“今天火力全开,发走113单,绝对是我的极限了!”
今年9月,31岁的凌燕和丈夫杨伟伟租下了曹家村一栋农民腾退的农房,把原本开在陶庄老家的“燕子馒头小厂”搬到了这里,准备大展拳脚。
“燕子馒头小厂”今年3月才正式营业。回村之前,凌燕是嘉善县城一家家具店的老板娘,丈夫杨伟伟从事全屋定制生意已有十多年,经历过辉煌,也直面过市场的起伏。面对近年来日益严峻的市场考验,夫妻俩转型发展的念头愈发强烈。
年初,凌燕一时兴起,跟着互联网学做花式馒头。她花了10块钱买了根擀面杖,配了两个小蒸锅,做出了160个馒头。自己吃不完,便在朋友圈半卖半送,没想到反响出奇地好,“馒头还有吗?我还想再买点”——这样的询问接踵而至。
“我们转行做馒头,真的是因为被市场的诚意打动了。”凌燕说。考虑到做馒头是小本生意,城里门面租金贵,一旦失败损失不小,他们决定稳扎稳打,回到老家陶庄镇的农村,花1万元改造了一间25平方米的旧瓦房,添置了发酵机等设备,“燕子馒头小厂”就这样悄然开张了。
“好好的城里老板,要回村卖馒头?”“我们这是鱼米之乡,大家都习惯吃米饭,馒头真有销路吗?”“卖馒头起早贪黑的,你们年轻人吃得消吗?”……亲朋好友充满好奇,但更多的是疑虑与担忧。
的确,市场上不缺馒头店,如何才能脱颖而出?夫妻俩觉得没有捷径,只有做到——原料好一点,馅料多放点,价格实惠点。
做馒头的日子确实辛苦。每天凌晨5时起床和面,新鲜食材现切现蒸,每种馅料现拌现包,当天现做现发,只为确保每一口都是新鲜的味道。在他们看来,卖馒头,也是在卖人品,每一步都马虎不得。
与产品质量同等重要的是销售渠道。在互联网时代,线上订货和快递业的发达为“燕子馒头”拓展销售半径提供了条件。他们在社交平台上开设了“燕子揉馒头”视频号,每天用镜头记录揉面、发酵、蒸制的日常,将创业的点滴与乡村生活的诗意一一呈现。
年轻人沉浸乡间做馒头,坚持纯手工,还原“小时候的味道”……诸多元素的叠加,一下子击中了网民的心。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开始通过网络纷至沓来。
从城市小厨房到农村大工坊,“燕子馒头”的日销量从一两百个增长到一两千个。如今的凌燕和杨伟伟,每天在微信里回复最多的话是“今天揉不动了”“今天让我先歇歇”。广西、重庆、山西、黑龙江……客户遍布全国各地,一半以上是“吃了还想吃”的回头客。
欣喜之余,他们也真切体会到“供不应求”的烦恼。
“生意这么好,多招员工多开门店呗!”
“不行!”凌燕一边揉面一边回答记者,“‘手工’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也正因是‘手工’,产能必然有限。我们不能头脑发热,把这个根本丢了。”馒头虽是常规产品,但品类和口感也要根据顾客反馈不断推陈出新,不管做什么馒头,都要坚持用最优质的原料,“比如这个黑芝麻,我们就筛选了20多种;做奶黄馅,我们要用鸡蛋和牛奶人工翻炒20多分钟。”
凌燕坚信,慢工出细活,慢火出浓香。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有些东西,坚持“慢”,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做生意,不能一味随波逐流。
曹家村的邻居阿婆张金花对“燕子馒头”的火爆大为惊奇:“怎么也想不通,‘深乡下’的一家馒头店,生意怎么会这么好?”
过去从未堵过车的曹家村,自打“燕子馒头小厂”来了之后,竟也时不时发生堵车——不少长三角的顾客专程慕名而来。
因为生意太好,每天高强度的劳动,让凌燕在短短8个月里瘦了10斤。
搬到曹家村的第一个月,他们的销售额就突破了7万元。凌燕和杨伟伟笑开了花:“下个月,争取突破10万元!”
夜幕下的曹家村重归宁静,只余工坊里不眠的灯火。凌燕和杨伟伟守着他们的面团,也守着一份“慢”的哲学。在这个追求速成的时代,他们选择用双手的温度对抗机械的效率,通过一枚枚朴实的手工馒头,蒸出踏实、蒸蒸日上的好日子。
下一篇:文化特派员 乡村传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