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寒意渐浓,但西宁市城中区石坡街71号院戴永龙老人的家中,却涌动着暖意。“要不是社区伸手相助,我真不知道该咋撑过去。”76岁的戴永龙紧握着社区工作人员的手,话语里满是真切的感激。这份温暖共鸣,正是西宁市“走千家、入万户、访民情、解民忧”试点工作落地见效的生动注脚,更是基层治理温情底色的鲜活彰显。
“走千家入万户”的核心,在于打破“门难敲、话难聊”的治理壁垒,以“心”为钥打开群众心门。基层治理最忌“形式化走访”,为避免干部与群众“隔着门说话”,西宁市将“能敲开门就是进步、能拉家常就是成效”作为工作准则,用温情预约代替“突击敲门”,用分类错时适配不同群体作息,用熟人引荐化解陌生隔阂。这种“不摆架子、不走过场”的走访方式,让社区干部从“旁观者”变为“家里人”。当他们能坐进戴永龙家的客厅,能察觉老人腿部浮肿的细节,民生诉求便不再是热线里的冰冷文字,而是触手可及的真实困境。截至目前,82.9%的入户覆盖率,正是群众用“开门”投出的信任票。
“访民情解民忧”的关键,在于构建“闭环式服务”,以“情”为桥破解群众难题。走访的落脚点从不是“走完了事”,而是“问题清零”。西宁市创新建立的“走访、反馈、解决、回访”全链条体系,让每一个诉求都有“回音”。石坡街社区500件民生问题件件有落实,山川社区“四元四色”机制化解矛盾于萌芽,16个试点社区12345热线投诉平均下降13.1%……这些数据背后,是“分级处置”让小事不出社区、大事联动解决,是“办结回访”确保问题不反弹,更是“前瞻预判”推动治理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服务”。当戴永龙老人出院后仍能收到准时的爱心午餐,当残疾儿子的补贴申请有专人跟进,民生服务便不再是“一次性帮助”,而是持续升温的关怀。
基层治理的本质,是“人”的工作;民生服务的灵魂,是“情”的联结。西宁市的实践之所以动人,不仅在于构建了完善的服务机制,更在于锻造了一支“懂群众、会服务”的社区队伍——100名社区党委书记轮训、120名干部专项辅导、案例分享传递经验,专业化培训让干部既能听明白诉求,更能解得了难题。从解决老旧小区管道维修的小事,到帮扶困难家庭的急事,再到排查安全隐患的大事,社区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化解民忧,让“走千家、入万户”成为拉近干群距离的纽带,让“访民情、解民忧”成为温暖人心的行动。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基层治理无需惊天动地的举措,只需把“敲门”的姿态放低,把“解忧”的功夫做细。当干部带着真心走进千家万户,当服务带着真情覆盖方方面面,民生的温度便会在这“走”与“访”、“解”与“帮”中不断升腾,成为寒冬里最暖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