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堂课能够提供扎实的知识、抚平大学生们的焦虑,让他们有“获得感”,相信大学生们自然会坐在教室里深入思考,谋得真正的“确定性”。
用25元换早上8点多睡一会儿而不是起身上课,用20-65元换一节课的时间去实习……据媒体报道,有偿替课现象正在一些高校蔓延,甚至已经演变成明码标价的灰色产业链。
学习是学生的主责主业。发表在人民网的评论指出,花钱将学习责任“外包”的行为不仅不诚信,还不利于学生个人学识的培养,扰乱了学校正常教学秩序,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部分学生的惰性乃至投机心理,固然是酿成错误所不能回避的因素,但在本质上看,这些错误也是在“不能犯错”的念头下产生的。据报道,许多学生选择有偿替课,是因为实习、升学、考公缺乏时间,并且觉得“水课”毫无无意义。二者叠加考虑,坐在教室里无所事事,仿佛才是真正将时间空掷。
大学是将选择权交给学生的阶段,上什么课、怎么安排课余时间、参加哪些活动、未来要做什么……无数选择涌来,欣喜之余,也有茫然。
在之前接受的教育里,我们不熟悉选择,因为一切目标与路径都已被设定。但我们最熟悉一句教诲:不要犯错。在考场上完成最后一张对错明晰的试卷之后,生活大手一挥,把我们推向了没有标准答案的人生境地。
在大学里,“自由成长”本应是理想状态,可如今我们面对着高度复杂且充满张力的环境: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竞争加剧、就业前景不明朗。这种情况下,惯性的“不能犯错”思维进一步巩固。
如何才能不犯错?确定一个目标,拆解它,直到每一步都清晰明了。比如毕业想进“大厂”,就需要对口的实习,一般实习要求6个月时长,且每周3-5天到岗;如果想攒够3段相关经历,可能大二或者至迟大三就要开始准备……如此推演下来,有偿替课似乎成了“必由之路”,其他目标亦是如此。“一步错,步步错”的念头,逼着大学生用“攒条件”的方式生活,进而“顺理成章”地做出了一个错误决定:有偿替课。
替课的决定之所以错误,当然因为它有悖于学生的主业,既不诚信,也扰乱了教学秩序,还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更重要的是,这个决定背离了大学生们最初想要达成的目的——做出一个“好的选择”。
然而,什么是“好的选择”?答案不在社交媒体上他人提供的经验帖,也不在周围人的议论纷纷中,而在校园所提供的宝贵环境里。在这里,每一个人都可以尽情探索。光明网评论指出:“高等教育已经不是一种教育责任的‘强绑定’,学校与学生是一种契约关系——一方提供课程与资源,另一方则以成绩、技能与未来发展作为‘对价’。”
要解决替课问题,除了引导大学生珍惜校园时光、放下“不能犯错”的惶恐、体悟“无用之用”的价值,更重要的是让课堂能够回答大学生心中挥之不去的疑问:该如何找到人生的方向?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
当一堂课能够提供扎实的知识、抚平大学生们的焦虑,让他们有“获得感”,相信大学生们自然会坐在教室里深入思考,谋得真正的“确定性”。正如媒体评论道出这些讨论的关键:惩罚或批评不是教育的全部意义,让课堂变得更有价值、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结果,才是更理想也更值得追求的局面。
媒体札记,中国青年报评论员带您品评一周时事热点,我们下次再见。
撰文/施毅敏
编辑/席聪聪
下一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