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太难了,连教练都没有。”据红星新闻综合报道,11月19日,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田径项目女子100米栏决赛中,刘景扬摘得金牌后,刘景扬的妈妈在看台上哭诉刘景扬的艰辛,说她甚至都没有专职的跨栏教练。
但刘景扬随后解释称,自己其实有教练,与她一起站在领奖台的是广东田径队三级跳组主教练麦国强。刘景扬说,自己一直跟着三级跳组训练,麦国强教练“兼职带我跨栏”。在刘景扬的训练视频里,也能看到教练一边盯跳远一边盯跨栏的场景。
三级跳教练能不能兼职指导跨栏运动员,这个问题需要用成绩说话。刘景扬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已经证明兼职教练未必不行,“跨项共训”有时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赛后,刘景扬还对麦国强教练表达了感激之情,说明这对师徒并没有因为“兼职”出现不“兼容”的问题。但也不能因为这枚意想不到的金牌,就把这种“非典型”培养模式看作理所当然。
当前,竞技体育的人才培养越来越专业化、科学化。运动员有专项教练的指导,更容易被充分挖掘潜力。兼职教练可能有“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收获,但专项教练的“有意栽花”,才是理想的人才培养模式。
刘景扬看似“大器晚成”,其实,她也有过少年成名的辉煌。在2011年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运动会上,14岁的刘景扬一鸣惊人,夺得4枚金牌。2014年,刘景扬获得全国少年田径锦标赛暨青奥会选拔赛女子组100米栏第二名。
可惜的是,之后,刘景扬在一些重要赛事上“总是差一点”。成绩上的“总是差一点”,就是横在运动员面前的一层难以捅破的窗户纸。
对刘景扬来说,在28岁第一次跑进13秒以内,当然值得庆贺。但不少网友在欣慰之余还是替刘景扬略感遗憾——作为一名运动员,她的巅峰来得还是稍微有点迟。
就如一些网友所说,如果刘景扬之前也有自己的专项教练或者专业团队,是不是就可能会书写不一样的传奇?
极具天赋的运动员只能被教练兼职指导训练,并非运动队不识才或者无心培养,而是,在现行培养体系中,教练与运动员很容易形成资源错配。
目前,专业运动员的培养和进阶模式,大多还是沿着“地方体校-省体工队-国家队”这条轨迹推进。在这个体系中,教练群体超稳定,有“铁打的教练,流水的运动员”之说。
这些教练无论是在基层,还是在省队或者国家队,通常都具有事业编制。事业编制的固定性决定了,教练一般会固定在一个运动队内长期执教。
竞技体育分项很多,而编制有限。如果队内专项教练空缺,只能是运动员去迁就教练,接受兼职教练的“跨项指导”。像刘景扬这样已经达到很高水平的运动员都没有自己的专项教练,那么,各地是否还有更多默默无闻的“刘景扬”?
而在竞技体育的新型举国体制下,“刘景扬们”能否拥有自己的专项教练?答案是肯定的。
新型举国体制之“新”,就在于开门办体育。通过整合社会力量,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竞技体育的国家办与社会办的融合发展,在政策取向上是被允许和鼓励的。
也即,只要敢于打破体制壁垒,让传统体校或者运动队与企业、俱乐部等社会力量共建联办,让专业的人去干专业的事,让专项教练指导专业运动员,就能避免“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这种资源错配。
当然,无论是社会力量介入,还是企业赞助,都需要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自我造血的良性循环。
试想,如果刘景扬在更早时能得到社会力量的关注,以市场化运作打造一支专业团队,也许早就突破了从优秀运动员到顶尖运动员的“差一点”,实现运动员和教练的双赢。
所以,要让每个运动员找到最合适的教练,需要突破传统模式窠臼,做主动领跑的“破壁者”。如此,方能尽量避免“教练兼职带我跨栏”这类尴尬,让更多的“刘景扬”荣耀体育竞技场。
撰稿 / 原森(媒体人)
编辑 / 马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