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扬子晚报
在相城高新区(元和街道),“千名干部入万户”与“千名干部进万企”正同步推进——一边敲开居民家门倾听急难愁盼,一边走进企业厂房解决发展难题。这不是一阵风式的活动,而是一套制度化、闭环式、可持续的基层治理新范式。截至2025年三季度,街道累计走访居民1537户、企业18060家,收集民生诉求293条、企业需求1678条,问题解决率分别达96%和100%,群众满意率超90%,企业满意率达95%。
这组数字背后,是制度设计与情感温度的双重融合,更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城市社区的生动实践。相城高新区(元和街道)以“小切口”撬动“大民生”与“大营商”,用脚步丈量民情企意,用机制保障服务效能,用诚意换取信任与发展。
入户连心织密网,精细治理暖万家
过去,基层治理常被诟病为“等投诉、接工单、事后救火”。如今,在相城高新区(元和街道),“被动响应”已全面转向“主动靠前”。街道构建起“小区党支部—社区党委(党总支)—蹲点领导”三级联动机制,形成“发现—上报—解题—反馈—归档”全流程闭环。
小区党支部每日入户“精准收声”,落实“三必访”(困难家庭必访、矛盾纠纷突出必访、政策疑问集中必访);社区每周召开研讨会“集中破题”,能当场解决的明确举措与时限,需协调的登记造册分步推进;蹲点领导每月下沉“攻坚销号”,配备专职联络员全程跟踪,确保“大事不出社区、小事不出小区”。
这种“向下扎根”的机制,让问题在萌芽阶段就被捕捉。古巷社区网格员在日常巡查中发现主干道旁电线杆严重倾斜,杆体底部出现裂痕,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上报联动群并设置警戒线,同时精准对接电信公司。从发现险情到完全排除隐患,仅用不到12小时。娄北社区接到村民反映村道坑洼积水,迅速采购沥青修复100平方米破损路面——这些看似微小的“小事”,却是居民日常生活的“大事”。
面对跨部门、跨领域的复杂问题,街道创新推出“蹲点领导+分管领导”双协同机制。若问题5个工作日内无法解决,蹲点领导可提请分管领导介入,统筹资源、协调政策,形成合力。晨曦馨苑社区一对失独老人住在无电梯的五楼,门铃损坏、出行看病挂号难、顶楼漏水引发邻里矛盾等生活难题偶有发生。针对这些情况,社区联合物业、网格员、工程人员上门维修、陪同就医、调解纠纷,真正实现“一人一策、一事一解”。
家住古巷社区的吴奶奶和老伴独居,老伴患脑梗,儿女工作繁忙。为此,社区不仅每周上门送5次午饭,每顿仅4元,还协调护理公司每月上门按摩13次,每次仅5元,更有志愿者帮忙理发、保管家门备用钥匙。“有一次我下楼扔垃圾忘带钥匙,老伴耳背听不见,打电话给志愿者张老师,她驱车半小时回来帮我开门。”吴奶奶感慨道,“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这类案例并非孤例。街道系统梳理出涵盖养老、托育、医疗、教育、就业等25项帮扶资源清单,明确申请条件、标准和责任部门,推动“政策找人”而非“人找政策”。
当然,街道干部在走访过程中也会敏锐发现服务盲点——对新入住居民、租房青年等“新市民”群体的需求覆盖存在不足。对此,相城高新区(元和街道)迅速调整策略:通过物业获取新住户信息,设计“年轻化话术”,围绕通勤、社交、社区活动等话题切入,引导新市民表达诉求;同时将“12345”热线、领导信箱等渠道反映的问题纳入动态走访库,实现线上线下融合。
尤为亮眼的是晨曦馨苑社区探索出的“居民参与、专业赋能”共治路径。社区干部在走访中不仅记录需求,更注重挖掘居民的职业背景和专业特长——谁是律师、谁懂医疗、谁擅长调解,都被一一建档。当邻里出现纠纷或需要法律咨询时,社区便邀请有相关专长的居民“出马”,用“身边人讲身边理”,既提升解决效率,又增强邻里信任。“我们把居民拉‘入伙’,去挖掘他们的优势。”社区党委书记李强说,“这次入万户,就是为了给社区居民重新画像,从过去的粗放式转为精细化,让大家讲的话有人听,困难有人帮,事情有人做。”
据李强介绍,近期社区投诉量明显下降,居民满意度持续攀升。社区干部吴金燕笑言:“微信好友都上千人了,现在走在路上,好多阿姨叔叔都喊我‘小吴’,还塞零食给我。”
入企赋能优环境,精准服务促发展
如果说“入万户”织密的是民生保障网,那么“进万企”筑牢的则是经济发展基础。在相城高新区(元和街道),“千名干部进万企”已从阶段性行动升级为覆盖全域、贯穿全年的常态化机制。
然而,走访过程中也是困难重重:有些初创型企业规模较小、人员功能复合,未设专职行政岗位,实地走访时常难以对接负责人;部分科创型企业则因技术、专利等涉密顾虑,不愿意轻易透露经营情况,导致干部走访时常“找不到地、找不到人、得不到信息”。
“我们的走访既有班子领导带头,又有普通工作人员参与,大家都是日常工作和走访结合起来进行的。”相城高新区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傅智峰坦言,“虽然走访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是我们的目标就是建立关系,找企业。现在我们已经找到企业,也亮明了身份,接下来就是建立常态化联系,让企业随时能够找到我们。”
为此,街道创新采用“招商先锋队+商圈街区+社区”三维联动模式,将18060家企业按注册地址划入29个社区服务区,由11支招商先锋队和3个商圈街区挂钩认领,实现“注册即入格、服务无遗漏”。同时依托“惠企通”服务平台,建立“一企一档”信息台账,对企业进行精准画像,实行分级分类服务。
企业最怕“说了白说”。相城高新区(元和街道)为此构建“清单化+闭环式”诉求办理机制:简单问题现场办,需协调的由企服中心分类流转至相关职能部门处办,复杂事项则启动“红橙蓝”三色预警,实行“日关注、周通报、月总结、季度评估”的分析研判机制。
德比新能源半导体产业基地项目临近竣工,急需办理验收备案。便民服务中心将其纳入“帮办代办”清单,提前预审规划、消防、人防等材料,最终于2025年9月17日实现“竣工即登记”,同步取得不动产权证与竣工备案证;苏州蜗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想申报“科技型中小企业”,但对流程不熟,科技人才局立即安排专人线上辅导研发费用归集与人员填报,助其成功入库。“以前觉得政策离我们很远,现在干部上门讲,手把手教,感觉政府真在帮我们。”企业负责人感慨。
更系统的服务还在延伸。针对企业出海、绿色低碳、财税法律等共性需求,企服中心组织“企业澄长计划”专场对接会,邀请专业机构精准赋能。
走访的终点不是记录,而是培育。相城高新区(元和街道)正推动服务从“解难题”向“促发展”跃升。各招商先锋队和商圈街区正建立“潜力企业库”,对符合相城高新区六大重点产业方向的企业实行动态管理、重点培育,通过“一企一档”“一企一策”,跟踪企业各项发展指标,持续巩固培育成果。
“我们要把企业发展同区域产业规划结合起来,一起谋划、共创未来。”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用户思维”体现在细节中:政策明白卡汇集13类惠企政策;需求调研单涵盖10类问题;首访负责制确保“不管企业多小,都能获得平等对待”。
政府服务“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政策兑现“说到做到、直达快享”。在相城高新区(元和街道),干部角色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企业也从“被管理对象”转变为共建发展的“重要力量”。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见习记者 赵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