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国防报)
全国“最美拥军人物”、新疆阿图什市吐古买提乡护边员吐尔地·吾斯曼一家三代接力戍边
帕米尔高原上的“护边之家”
■刘南松 范 军 郑鹏涛
图左:吐尔地·吾斯曼(左一)和年轻护边员一同巡边。支睿颖 摄 图右:吐尔地·吾斯曼(前排佩戴绶带者)受邀来到新疆军区某边防连,参观文化长廊,分享巡边故事。孙恩泽 摄 图片设计:扈 硕
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吐古买提乡库鲁木都克村,一座土黄色院墙的院落格外醒目。院门两侧,“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守边防”的红漆对联在高原烈日下灼灼发亮;门楣上悬挂的“忠诚戍边”牌匾,见证着一家三代人在边疆的坚守。这里,是全国“最美拥军人物”、吐古买提乡护边员吐尔地·吾斯曼的家。
今年,吐尔地·吾斯曼先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最美拥军人物”。采访中,这位56岁的柯尔克孜族汉子摩挲着荣誉证书上的红底金字,深情回忆起36年的护边历程。
给父亲的承诺
“我一定把边境线守好”
20世纪50年代,帕米尔高原的国界线上还没有正式的界碑。吐尔地·吾斯曼的父亲吾斯曼·苏云是当地最早的护边员。靠着一匹马、一根马鞭、一个羊皮水壶,吾斯曼·苏云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无人区定期巡逻,一守就是30多年。
“父亲常说,这里是我们的家,边境线就是家的围墙。守住墙,家才不会散。”1989年,吾斯曼·苏云因为常年骑马巡边落下的腿疾,无法再跨上马鞍。那天,他把马鞭郑重地交到20岁的儿子吐尔地手中:“这根马鞭跟了我30多年,现在我把它交给你。你要记住,巡逻的每一步都要踩实,边境上的每一块界碑都要看好,不能让任何人把我们的土地拿走。”
第一次独立巡边,帕米尔高原就给了吐尔地一个“下马威”。“出发时还是晴天,半路却突然刮起大风。”吐尔地回忆,他牵着马在风中踉跄,好不容易找到一块可以避风的山石,却发现马蹄被碎石划破。那一次,他花了整整5天才回到家。看到儿子嘴唇冻得发紫,脸上脱了一层皮,母亲心疼得直掉眼泪。吐尔地却掏出了从边境线上捡来的一块过去的护边员留下的写着“中国”字样的石头,拿给父亲:“爸,我找到界碑了。我一定把边境线守好!”
从那以后,吐尔地·吾斯曼正式成为吐古买提乡的护边员。28公里边境线、两条季节性河流、4个山口和16座陡峭山岭,成了他生活中最重要的坐标。36年来,他穿坏了200多双胶鞋,磨破了50多件迷彩服,累计行程16万公里。
吐尔地的妻子托仑·买买提卡德尔告诉笔者,吐尔地巡边回来,脸上、手上常有被灌木划伤的血痕,冬季巡边,手脚会冻得发乌。可问起这些年来巡边路上遇到的艰险,吐尔地只摆了摆手:“没事,只要能把边境线守好,这点伤不算啥。”
与官兵的情谊
“他们就是我们的家人”
对于自己遇到的危险,吐尔地闭口不谈,可当说到边防部队的官兵,他马上说:“他们太不容易了。边防军人远离家乡来到高原,为我们守护家园,他们就是我们的家人。”
有一年冬天,雪特别大,一位民兵护边员深夜敲响了吐尔地的家门。从民兵急切的描述中,吐尔地得知一队边防官兵在巡逻时遭遇暴风雪,与连队失去联系。他立即抓起棉衣、手电筒和干粮,叫上村里的几名护边员,骑上马就往山里冲。
当时气温低至零下30摄氏度,暴风雪中的能见度不足5米。吐尔地凭着多年巡边的经验,沿着官兵巡逻的路线,在齐腰深的雪地上寻找脚印和马蹄印。在雪中跋涉了六七个小时,他终于在山坳里找到了7名身上军装已经冻成硬壳的边防官兵。
“必须马上帮他们取暖!”吐尔地脱下自己的棉衣,裹在冻伤的战士身上。他把伤员扶上马,自己则牵着缰绳在雪中开路。走到雪深处,马走不动,他和护边员们就用手刨雪,一点点为马开辟道路。回到执勤点,他又用雪搓热战士冻僵的双脚,把战士的脚揣进怀里取暖。直到7人都脱离危险,吐尔地才松了一口气,悄悄离去。
从那以后,边防某部官兵不仅常来村里看望吐尔地,向他请教巡逻中的天气变化、地形地貌等问题,还经常组织军民联合巡逻。吐尔地也与边防官兵熟络起来,把这些“兵巴郎”当自己的亲人一般看待。
“吐尔地大叔就像我们的父亲一样,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找他,他都会帮忙。”边防某部战士白音那莫乐说,有段时间,他因想家情绪低落,吐尔地看出他的心思,拉着他讲父亲护边的故事,还让妻子做了他爱吃的手抓肉。“大叔说,我们守在这里,没法和家人相聚,是为了让更多的家庭能够团圆。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白音那莫乐说。
向后辈的传递
“让他们接过护边的接力棒”
在库鲁木都克村,吐尔地的家是有名的“护边之家”。这不仅因为吐尔地带领妻子和两个儿子加入护边员队伍,一家三代守护边疆,也因为他把自家院子打造成一座“红色护边博物馆”。
父亲的马鞭、羊皮水壶、旧马鞍,自己的奖状、奖章、磨破的迷彩服,三代人的巡边笔记,都精心陈列在院内。这里的“小小解说员”,就是吐尔地11岁的女儿阿依美热木·吐尔地。
“这件迷彩服,是1993年解放军发给我爸爸的第一件衣服。这件衣服对他来说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所以爸爸一直留着。”阿依美热木指着展柜介绍,“还有这张照片,是2020年夏天,爸爸带着我和边防官兵一起在界碑旁的合影。那天是我第一次参加巡逻,爸爸陪我走完了全程,我特别开心。”
如今,这座小小的博物馆已经成了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今年8月,在“粤港澳青少年新疆行”活动中,一名香港学生代表在了解吐尔地的巡边故事后问:“爷爷,巡边这么苦,为什么还要坚持?”吐尔地笑着说:“这里是我们的家呀。家的安宁,是守出来的。现在的幸福,得好好珍惜。”
在吐尔地的带动下,库鲁木都克村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护边拥军的队伍。他们义务修补官兵巡逻必经的道路,成立“青年护边队”,节假日与吐尔地一起巡边。
今年,吐尔地已经56岁,腿脚远不如以前灵活,但他依然坚持每月巡边。每次巡边,他都会带上年轻的护边员,一边走一边教他们辨认地形,提示危险地段,指出重要观察点。“我年纪大了,总有走不动的一天,但护边的责任不能断。”吐尔地说,“我要把自己知道的都教给年轻人,让他们接过护边的接力棒,继续守护好我们的家园。”
短 评
团结铸就铜墙铁壁
■盛锦林
有一种传承,叫三代接力;有一种奉献,叫一生戍边;有一种团结,叫军民同心。
这段边防线上,一个边民就是一个哨兵,一个毡房就是一个哨所,军民同心筑成“寸土不让”的稳固边防。吐尔地一家三代人接力守边,用行动践行“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守边防”的誓言。当父辈的言传身教化作后代无怨无悔的选择,当为国守防的决心化作几十年的接力坚守,边疆地区群众用朴素的爱国情怀,构筑起一座座坚不可摧的边防堡垒。
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一座座坚固的边防堡垒,离不开党和国家对边疆地区的关怀帮助,离不开戍边官兵的倾情守护。一代代官兵扎根边疆、忠诚戍边的行动,感召着边疆地区人民群众同心协力,戍边守防。
共同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边防部队官兵应坚守“一切为了人民”的初心,把党的声音在边疆地区传播好,把党的温暖在边疆地区传递好,把人民群众朴素的爱国感情凝聚好,以团结铸就守护边疆的铜墙铁壁。
本文刊于11月22日解放军报05版
来源:解放军报
上一篇:期权暴利的源头:波动率的关键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