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微讯江苏
“现在小区面貌焕然一新。楼下就有助餐点、托育园,生活太方便了!”走进盐城市亭湖区五星街道万户新村老年助餐点,阵阵饭香扑面而来,谈及万户新村的变化,陈阿姨的感慨道出了小区居民们的共同感受。这个始建于1983年的“老破大”片区,如今实现了“最老小区,最新生活”的转变。
万户新村的“蝶变”,正是江苏越来越多“好小区”幸福升级的生动缩影。从增设一处活动中心,到探索一项物业服务机制,江苏正通过一系列精细化、创新性的举措,重新定义“好小区”的民生内涵,托起百姓“住有优居”的幸福梦。
内外兼修,“老房子”也能是“好房子”
“改造前,这里屋面漏水、排水不畅、违建成片,最头疼的是没地方停车,老人小孩也没个像样的活动空间。”在万户新村新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里,志愿者一边整理着居民捐赠的老物件,一边向记者介绍。改造过程中,为发挥居民主体作用,当地构建了“区—街—社区—网格—户长”五级协调机制,并聘请50多名居民代表组成“共治委员会”,全程参与改造。
为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相关部门还创新建立了“54321”群众服务机制,实现问题5分钟登记、4分钟到现场、小问题3小时解决、复杂问题2天出方案、1周内回访。“累计解决了600多条居民反映各类问题,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工作人员表示。
改造不仅解决了“面子”问题,更升级了“里子”功能。利用边角地增设369个车位、回租用房改建养老助餐中心、拆除违建增设家长接送驿站……一系列举措精准回应了“一老一小”的需求。同时,企业参与垃圾中转站实施除臭化处理、多家企事业单位承担弱电入地及序化费用,多方社会力量参与更使万户新村的改造从政府“独唱”变为社会“合唱”。
在江苏,像万户新村这样经历“蝶变”的老旧小区越来越多。据统计,2012年以来,全省累计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6万个、惠及居民约540万户。这场关乎千万居民福祉的民生实践,从解决“硬件老化”的基础问题,向构建“共治共享”的长效治理机制不断深化。
物业提质,系统性变革破解长效管理难题
硬件更新易,长效管理难。如何持续维系“好小区”的好状态?江苏在物业服务质量提升上也做出了前沿探索。
今年7月,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发布《江苏省物业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实施方案》,聚焦物业管理服务阳光透明、小区管理短板弱项、群众急难愁盼和行业创新发展,以“三公开、三提升、三通畅、创新试点示范”为主攻方向,实施物业服务质量提升行动。
一系列政策方向,正在基层实践中得到积极探索与回应。苏州吴江创新物业服务“双晒”机制,即“晒服务、晒资金”,将物业管理的透明度推向新高度。“过去总觉得物业费交得不明不白,现在通过手机小程序,服务内容和资金流向一目了然。”吴江区一位小区业主张女士表示。“双晒”机制通过线上平台和线下公告栏详尽公示,并定期组织“换位看一次”体验活动和物业事务恳谈会,搭建起物业企业、社区、业委会与业主代表的面对面沟通桥梁,倒逼物业服务提质增效。
如果说“双晒”机制破除了物业服务在公开性上的积弊,那么仪征市东园社区农委宿舍的改造,则展现了“好小区”的系统性变革。
这里打造了全国首个移动式施工工艺样板间,等比例展示关键部位施工工艺,让居民对工程质量“心中有数”;首创室外储物柜,结合拆除违建铁皮棚、新建充电车棚等措施,既解决“飞线充电”乱象,又巧妙化解违建难题;嵌入养老、医疗、儿童活动等多功能空间,让“一老一小”无忧有托。
“我们探索‘大物业’管理模式,通过充电桩、广告位、光伏车棚等多元业态产生公共收益,不仅覆盖了物业费,还有结余用于偿还专项债,形成了良性循环。”仪征市住建局总工程师万明祥介绍。这种“自我造血”机制,确保改造成果能够长期维系,避免了“一年新、两年旧、三年回老路”的困扰。
近年来,江苏全面实施物业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截至目前,全省约3.8万个住宅小区已有约2.6万个实施专业化物业服务,占比达68.4%。各地将选取一些具备条件的住宅小区,探索开展由业主委员会收取物业费、采取包干制以外的物业收费方式、拓展智慧物业应用场景(电子业主卡、业主在线表决平台等)、发展“物业+生活”融合服务、项目经理向业主委员会和社区述职、业主委员会离任审计等试点,为“好小区”的长久美好注入不竭动力。
电梯革新,“上下”难题变“安心”工程
“以前坐电梯总是带响,好像不平稳似的,现在坐上新电梯,不仅非常舒服,停下来还会报楼层。”在苏州市吴江区吴越领秀小区,家门口电梯“焕新”,70岁的李桂英十分高兴。这个建于2005年的小区,今年已完成57台老旧电梯的全部更新。
电梯更新,资金和民意是两大“拦路虎”。
得益于国家“两新”政策将住宅老旧电梯更新纳入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范围,苏州将老旧住宅电梯更新列为重点民生实事,创新打出政企联动“组合拳”。
“我们联合工信、市监等部门及属地,与本土电梯头部企业谈判,采用‘直营服务’模式,由制造企业直接供货,去除中间商环节,将价格压到最低,让政府补贴切实转化为民生实惠。”吴越领袖小区业主委员会主任陈健微介绍。此次更新不仅换了硬件,还创新了“质保+延长维保”的双重保障机制,维保人员24小时在小区驻点,实现“即故障即维修”的长效服务。
百余公里外,泰州靖江碧水华庭小区同样上演着老旧电梯更新的故事。
这个建于2008年的小区,10台电梯使用已超过15年。2024年11月,住建部门会同街道社区成立工作小组,由社区书记任组长,业主代表为组员,明确以业主为主体进行决策。社区书记带领、业主代表全程参与的电梯更新工作小组,通过入户走访、网格群宣传,最终让10台电梯的更新方案以超过90%的同意率高票通过。
从苏州吴江的“政企联动直营”到泰州靖江的“业主主导决策”,江苏在破解电梯更新的难题上,既发挥了政策资金的引导作用,更探索出了尊重民意、协同各方的创新机制,也将困扰居民多年的“上下”难题,办成了赢得民心的“安心”工程。
一部电梯的平稳运行、一个车位的成功增设、一项物业费用的清晰公示……这些看似微小的“确幸”,共同汇聚成江苏“好小区”建设的民生温度。从“好房子”到“好小区”,在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转型中,江苏正以一场深刻的治理变革,书写着让人民满意的城市高质量发展答卷。
编辑:黄慧敏
审核:张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