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记者 朱春燕):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当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蓬勃兴起,如何以法治力量为其保驾护航?11月20日,“全国网络普法行·北京站”采访团走进中关村AI原点社区与北京互联网法院,实地探访法治建设如何与科技创新同频共振,以规则之基护航新质生产力发展。
数智赋能,AI向善而行
位于五道口先导区核心的AI原点社区,在北至双清路、南至成府路的18.2万平方米区域内,集聚了150余家人工智能企业,已成为大模型产业的重要策源地。
大模型生态服务站工作人员介绍,社区在为企业提供空间、场景等需求的支持时,也将普法融入日常服务。通过定期邀请法律专家开展人工智能、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专题培训,助力企业规避合规风险,增强权益保护能力。截至目前,已举办合规辅导、政策解读、资源对接等17场活动,服务全市1100余家企业万余人次,创新构建大模型服务新生态。
“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产业生态,推动大模型技术应用快速落地。截至目前已有183款大模型通过备案,87款大模型产品通过登记。在普法领域,已有企业依托法律大模型,推出“普法数字调解员”“数字社工”等AI产品,用户通过文字或语音即可获得法律咨询。目前,这些应用已走进部分社区与景区,让法治服务更加普惠、可及。
这里正在书写的,不仅是科技的代码,更是数字时代的规则。在提供高效的AI法律服务的同时,如何做到准确可靠?北京智谱华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EO张鹏表示,模型的边界不仅是技术问题,更关乎信任的基石。在法治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企业,有责任打造安全可靠的产品,让AI成为严谨、公正的助手,守护系统安全与用户信任。
司法创新,回应时代之问
在北京互联网法院,一场关于电视剧作品侵权的庭审正以全在线方式进行。屏幕上,审判员与双方当事人“隔空”对话,诉讼材料实时呈现。自2018年成立以来,该院坚持“网上案件网上审理”,实现在线立案率超过99%,累计结案超过25万件,真正实现当事人“一次不用跑”。
近期,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全国首例AI生成声音人格权侵权案,就来自北京互联网法院。一名配音师发现,以其声音为原型的语音合成包在未获授权的情况下被发布于某平台,遂诉至法院。法院经审理认定,自然人声音权益受法律保护,参照肖像权予以规制,与著作权相互独立,并构建起从作品制作方、AI开发方到平台方的完整责任链。
北京互联网法院副院长孙铭溪指出,在数字时代,AI技术将声音转化为产品,可能影响原创者的市场空间与经济收益。通过司法裁判树立规则,既保护公民合法权益,也激励原创活力,为构建健康、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支撑。
此前,该院还审结了“暗刷流量案”“AI文生图案”“APP强制收集用户画像信息案”等多起全国首例案件,以裁判规则回应技术变革,为数字时代新型法律问题提供“北京互联网法院方案”,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助力新质生产力行稳致远。
规则破壁,数据顺畅流通
北京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和人工智能第一城,具有跨国企业集聚、互联网平台众多、数据要素资源丰富、价值释放潜力巨大的独特优势,对于数据跨境流动的需求旺盛、场景多样。
目前,北京已构建起以“一套顶层设计”和“一张清单的革命”为核心的数据跨境流动机制。其中,“一套顶层设计”是全国首创的便利化综合配套改革体系,从政策供给、数据利用、企业服务、技术应用、产业促进、安全监管等6个方面系统性构建数据出境便利化服务管理能力,推动数据出境安全评估、个人信息出境标准合同、外商投资企业“绿色通道”、自贸区负面清单等四项“全国首例”在京落地;“一张清单的革命”则从让企业“急用先行”到回应企业新诉求推动负面清单政策再升级,探索将数据出境负面清单由第一批5个清单23个业务场景,一次性扩展至26个清单154个业务场景,并计划推动政策从自贸区扩展至所有在京企业。
据了解,秉持“企业认为好用才是好的政策”的理念,北京通过开展“减时间、减材料、减费用”专项行动,总体实现合规服务与审核时长压减超50%;通过设立数据跨境服务中心、编制服务指南等措施让企业“省力”;引导规范第三方服务市场,使企业费用压减55%;同时通过部门联动机制,为企业提供明确、稳定的政策预期。
如今,北京通过安全评估、标准合同备案的企业数量与类型多样性均居全国前列,“愿办、好办、易办、快办”已成为在京企业的普遍共识。数据要素的畅通流动,与法治化营商环境形成良性互动,共同为新发展格局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