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扬子晚报
11月21日下午,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的校园里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展览展示展演活动在这里隆重举行。南通市文广旅局、市非遗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非遗传承人代表和通师一附的师生们共同见证了这一文化盛事。
活动现场,南通木版年画的古朴韵味、南通剪纸的精巧细致、南通糖画的甜蜜艺术、南通色织土布的传统工艺,让同学们在互动体验中近距离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更令人惊喜的是,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在这里碰撞出奇妙的火花——机器狗、人形机器人与传统元素的结合表演,让古老的非遗焕发出新时代的活力,赢得了现场阵阵掌声。
在展演环节,同学们用音诗画的形式展现了《时节之美》的自然韵律,梅庵派古琴艺术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陈筱煊带来的古琴独奏《秋江夜泊》让在场观众沉醉其中,海门山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妍蓉的表演唱《海门山歌交关多》唱出了江海儿女的质朴情怀,如皋木偶剧团的杖头木偶戏《江海偶韵》更是让孩子们大开眼界。同学们的音诗画表演《非遗·南通》全景展现了南通非遗的璀璨星河,将整场活动推向高潮。
多年来,南通市始终坚持将非遗传承与校园特色教育相结合,青少年是文化传承的生力军,将非遗引入校园,不仅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更是对学生进行文化自信教育的生动实践。据悉,通师一附的梅庵派古琴艺术、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技艺、南通灯彩、南通剪纸、南通面塑等非遗社团活动已先期开课,这些社团课程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南通市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在全市范围内系统性推进非遗融入校园特色课程工作。除了通师一附,通师二附、紫琅一小、文亮小学等学校已被确定为首批建设"一校一品"的试点学校,将开设长期的非遗社团课程。每个学校将根据自身特色和资源优势,选择1-2个非遗项目作为重点,配备专业师资,建立课程体系,形成特色品牌。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将非遗传承融入校园教育,不仅能够让青少年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更能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未来,我市还将通过开设非遗社团、举办展演活动、组织体验课程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非遗、在体验中感受非遗、在传承中发展非遗,让江海文脉在新时代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