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千龙网)
栉风沐雨,砥砺笃行
当时间的指针划过2025年
北京朝阳交出了一份
镌刻着“稳”与“进”的“十四五”答卷
这片充满机遇的土地
以不变的发展定力锚定方向
以稳健的前进节奏突破创新
将经济社会发展的宏大叙事
细致描摹在每一位居民的日常生活里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
最新一期《朝阳报》跨版
感受朝阳与每个人的双向奔赴
时间,是开拓者前行最真实的刻度。
在北京朝阳向新而行的坐标上,2021年至2025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五年:成为全球唯一的“双奥之城”主承载区、消费新场景迸发活力、创新动能十足、绿意随处可见、“民生愿景”逐步变成“幸福实景”……
“十四五”规划收官之际,朝阳区收获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2024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9000亿大关,达到9230.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8797.3亿元,占全市20.7%,首都经济“压舱石”作用更加稳固。
在“稳”的背后,是“进”的逻辑——通过把规则立起来、把空间腾出来、把应用场景搭出来,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不断提高发展质量、不断增强发展动能,让“稳”与“进”得以无缝切换。
开放
就在身边
在北京CBD的高楼里,跨国公司财务人员通过手机就能完成报税申税;在亮马河畔,年轻的创业团队以潺潺河水为背景进行路演;在政务服务大厅,外企负责人轻点几下屏幕,补贴申请就已办结……
五年来,朝阳区作为北京“两区”建设主承载区,在全市率先发布服务业扩大开放2.0方案,累计形成87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15项原创性改革举措在全国复制推广,入库项目4473个,落地2768个,吸引外资总投入额稳居全市首位。
信心来自于看见和感知。这里,聚集了世界三大评级机构、9家全球十大律师事务所、8家世界十大咨询公司、1852家持牌金融机构,设立国际融商服务中心、外资综合服务站、“涉外金融巡回审判庭”,让各类企业在朝阳放心投资、安心经营、做大做强。
不仅是企业,据统计,朝阳区人才资源总量达156万人,占全市的20%,开放的朝阳成就人才的梦想,也让人才成就朝阳的精彩。
对外开放的“窗口”,同样在不断升级。北京CBD吸引力指数已跃居全球第七、亚洲第二、保持全国第一,并在2025—2027年担任全球商务区创新联合会主席机构。这是各方对朝阳区投出的“信任票”,也是北京CBD迈向国际舞台的重要一步。
作为北京市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北京国际法商融合示范区起步区设在朝阳,线下区域涵盖北京商务中心区7.04平方公里。未来五年,CBD核心区还将新增约170余万平方米的高品质产业空间,城市“向上生长”的轮廓愈发清晰。
这背后,是将“外循环”的全球资源“引入”区域,又把“内循环”的产业生态培育出来的“朝阳方案”——带规划、带空间、带生态、带政策、带资本的“五带”招商,为产业奔涌提供更大可能,做优找技术、找人才、找资本、找资金、找场景、找生态、找市场、找客户的“八找”服务,为企业汇聚营造良好生态。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区内1000余家总部企业贡献的经济总量占全区近六成,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数量已跃升至173家,总量稳居全市首位。
消费
点亮生活
灯光与人潮交织涌动的工人体育场内,数字场景与体育盛事相互叠加;沿着亮马河、坝河漫步,水面倒映着光影,岸边热闹的门店,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国际灯光节、国际茶香文化节、北京千灯夜、金盏速度节……缤纷活动点亮全年。
人们漫步街头,邂逅特色美食、选购精致好物、参加精彩活动、感受多元文化……在朝阳区,这些并非偶然,其背后是一张精心策划的、兼具国际范儿与烟火气的活力消费版图。
截至2025年6月底,朝阳已引进各类品牌的首店3861家。京东MALL、三里屯太古里西区等31个崭新的商业地标全新亮相。眼下,“两河一带”世界级滨水经济区和万象城、INS新乐园、太古坊等一批引领潮流的消费新地标正加快建设,多元丰富的消费场景,让朝阳成为潮流生活方式的风向标。
消费旺盛的背后,并不全然来自商业本身,更多来自文商旅体深度融合所释放的“乘数效应”——
· 论“文”,博物馆建设助力朝阳成为文化富矿,初具规模的“百馆之城”,实现每10万人拥有2.6座博物馆;
· 论“商”,作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主承载区,占全市七成的大众点评“黑珍珠”餐厅,六成的米其林星级餐厅,五成的咖啡馆、新消费品牌首店和孵化基地都聚集于此,全区商业综合体总数达到110家;
· 论“旅”,建成4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火爆出圈的亮马河成为都市人的“诗和远方”;
· 论“体”,中国网球公开赛、国际滑联速度滑冰世界杯、世界泳联跳水世界杯(北京站)、世界田联洲际巡回赛(金标)(北京站)等国际赛事不断,更有着全民运动的好氛围。
如何让单点交易延伸为全域体验?
朝阳紧盯“票根经济”,用演唱会门票解锁酒店、景区门票折扣,拿着剧票去观展,凭车票享景点优惠……一张张门票,跨界联动多样场景,串起长长消费链条,不仅满足居民的多元需求,还将“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据统计,2024年,朝阳区旅游收入达1545亿元,同比增长16%,占全市23%。
创新
触手可及
在朝阳,科技创新正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改变着一座城区。
798园区开出了全市首家VR院线“超维世界”,观众走出影院时笑着说:“这已经不是看电影,而是走进了电影”;微博电竞中心的“三体·四维空间”体验馆让虚拟与现实无缝衔接;潘家园街道打造的全市首个“超高清第二现场”,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体验前沿科技带来的震撼。
这样新颖的应用场景,在朝阳正在成为推动创新的重要力量。
全国首个“国际科技组织总部集聚区”落户于此,28家国际科技组织入驻其中,为朝阳链接起全球创新资源;全市首个AIGC视听产业创新中心正式启动,AIGC赋能视听产业发展的“最佳试验场”和“首选示范区”是朝阳赋予其的发展定位;中关村朝阳园20余个特色产业园中,有8个围绕AI领域错位发展,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之城未来可期。
初步统计,朝阳区累计挖掘和匹配应用场景超过200个,而创新能够如此高效地从概念走向应用,靠的正是一条条完整的产业“链”条——
▹ 朝北走,是科技创新发展带,向东看,北理工朝阳科技园正在拔节生长,再往南,山河湾谷创新区加速发展,在这三大版图上,人工智能、数字安全、产业互联网等新兴产业集群蓬勃发展;
▹ 特别是在中关村(朝阳)数字医疗产业园,240余家企业聚焦AI+新药研发、人工智能辅助诊疗、智能化高端装备等细分领域,已悄然形成数字医疗先发优势;
▹ 在互联网3.0赛道上,朝阳更是聚集1400多家企业,元宇宙、数字人、沉浸式体验……每天都有新鲜的想法冒出。
“关键变量”正在转化为“最大增量”,新质生产力融合示范区初见雏形。在“商务+科技”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引领下,科技创新对朝阳发展的贡献度持续攀升,2025年上半年,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合计GDP占比达25.8%,比“十三五”末提升7.2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超30%;信息服务业跃升为全区第二大支柱产业,科技服务业实现营收、拉动力“全市双第一”。
绿色
融入日常
以水为媒,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
在亮马河,市民乘船而行,“一河两湖二十四桥十八景”成为Citywalk的热门线路;岸线更新后的坝河,与朝阳绿道相连,骑行成为滨水空间“新玩法”,直达城市副中心的15公里游船航线也即将开通。
截至目前,全区一半以上的水系实现连通,310公里绿道串联起各大公园、商圈、住宅区,通惠渠(高碑店路至五环路段)、坝河(酒仙桥路至郎园段)等14.6公里高品质滨水空间焕新亮相。以河道复兴带动城市更新,一张纵横交织的水网,为城市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与灵气。
一城繁华半城绿,作为北京市首批花园城市建设试点,朝阳区打造更多的公共空间、绿色空间,让每一处角落都充满诗情画意。全区累计造林约1.7万亩,新打造12处全龄友好公园、68处“无界公园”,“无界”的理念让绿色在城市里“自然发生”。
如今,全区“两环六楔、五河十园、多廊交织”的绿色空间格局初具规模,城市和公园绿地面积均居全市首位,生态质量指数EQI在示范区中排名第一,PM2.5累计平均浓度较“十三五”末下降18.5%,水环境从“清水”再到“亲水”,蓝天白云碧水从“奢侈品”变为“日常品”。
如何让“绿色颜值”转为“金色价值”?朝阳区近年来持续推动生态、生活、产业效益的联动提升,持续推动老旧厂房、低效楼宇和传统商圈绿色转型,形成绿色更新“郎园Station模式”,在三里屯等商圈支持相关零售业扩大绿色产品供给,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化特色的绿色服务品牌……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实现“双赢”。
城乡
一起成长
农村面积占到全区的四分之三,城乡融合,是朝阳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
五年来,朝阳率先启动城中村改造,全市最大规模的整建制转非在这里完成。朝外大街一期、三里屯西区等传统商圈“焕新”,泡泡玛特城市乐园、微博电竞中心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23个小微空间改造项目建成使用,宜居的城乡环境成为美丽朝阳的“金字招牌”。
城乡的空间布局,也在重构。“南部崛起、东部跨越、北部提升”,一批重点功能区和现代产业园像拼图一样次第落子,城乡空间实现了一体化设计、协同推进,产城融合从蓝图走进现实。
公共服务同样加速跟进。新建的学校、医院和社区服务设施不断补齐短板,“家门口”的便利正在成为日常。如今,不论是在CBD写字楼下,还是在农村地区的社区里,“一刻钟服务圈”越织越密,70多万实名注册志愿者活跃在社区街巷,从文明引导到邻里帮扶,共建共治共享正成为基层治理的“法宝”。
朝阳用五年时间,建成20个美丽乡村,不断加快农村产业与重点功能区联动发展,进一步盘活集体产业空间,呈现出独特的乡村韵味——
高碑店乡高井村探索“政产学研”合作新路径,与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联手创立全国首家村级“美丽乡村研究所”,让乡村既有颜值又有内涵;
黑庄户乡小鲁店村扩充养殖水面,推动村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让一条小金鱼“游”向了大世界;
东坝国际商业中心等4个产业项目落地运营、王四营新能源科技产业园等23个集体产业项目有序推进、中信种业研究院实验基地实现种植、朝来农艺园和孙河郎枣园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建成运营……
朝阳区精心规划、因地制宜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了村庄美、产业兴。
民生
托起幸福
北京中学东坝北校区迎来了首批学生;朝阳医院新院区投入使用,居民看病更方便;老旧小区改造后的楼院焕然一新,电梯、绿地、活动空间一应俱全……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五年来,朝阳区坚持“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精准对接群众急难愁盼,全力满足多样化民生需求。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全区新增开发就业岗位43万个,促进17.5万名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就业,“零工市场”和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同步推进,区内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数量达2064家,上市企业4家,服务各类人力资源2500余万人次。
“让孩子家门口‘上好学’”是“宜学”朝阳的坚持。全区累计成立21个教育集团,实现公办中小学优质资源全覆盖,北京中学科技分校开学,全市首个科学高中开工,中高考成绩取得历史性突破。
医疗是最直接的关切。朝阳区新建了朝阳医院常营院区等5所二级以上医院,构建起4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加快推动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北京中医医院朝阳院区等大医院规划建设,35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成13类专病特色科室91个,儿科诊疗和中医馆覆盖率达100%,在全市率先落地“上车即入院”急救模式。
养老是最温暖的托付。朝阳区养老床位数、养老服务设施和养老机构入住人数均居全市首位,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日间照料、健康管理和文化活动……这些扎实举措让生活在朝阳的人们更安心,也为城市发展夯实了韧性的底座。
五年,可以看清一座城的方向——
☞ 从“资源汇聚”到“规则输出”,朝阳的开放正迈向制度型开放的新阶段,开始为全国乃至全球贡献“朝阳方案”;
☞ 从“项目驱动”到“生态驱动”,平台、场景、资本、人才这“四链”融合发力,形成了良性的创新生态,让科技创新成为持续涌现的新动能;
☞ 从“市政改造”到“水岸更新”,绿色正在成为城市骨架的底色,高品质亲水空间浸润居民的日常生活;
☞ 从“二元结构”到“融合发展”,城乡正绘成一张同心圆,产业融合成为必由之路。
朝阳区的答卷,写在数字里,更写在居民日常生活中,而其中的节奏与定力,正是朝阳经济社会发展的自信。
站在新的起点,朝阳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蓬勃的活力、更加坚实的底气,与世界共朝阳,与每一个你,共同向前。
文|首席记者 崔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