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由粤港澳三地联合主办的第十五届全运会昨晚圆满落幕,两个星期的采访报道,让新民晚报记者感受最深的是,本届全运在融合上大做文章,以大湾区为创新实践样本,全力探索新时期体育办赛的中国特色。
融合,首先体现在粤港澳三地的协作办赛。三地面临的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现实条件,借助全运搭台,三地政府同心同缘,海关、边防、市政等相关部门携手,跨越时空、突破体制、凝聚人心,让这届全运真正成为三地同胞共同参与的一届盛会。
首次连通粤港澳三地的公路自行车赛,在深港两地跨境举行的马拉松赛,充分展现融合办赛的能力与魄力,尤其是“前置检验+闭环管理”的模式,让运动员收获“无感通关”的独特体验。澳门田径总会理事、担任十五运田径比赛技术官员的刘伟航告诉记者,三年前澳门就曾尝试跨境办赛,如今全运会的创新实践,为大湾区的联合办赛提供了清晰的模板,借助十五运的推动,今后澳门与内地之间的体育交流合作会越来越深入,助力澳门的体育事业迈上新的台阶。
十五运期间,香港共承办8个竞赛项目、诞生39枚金牌,近4000人参与赛事工作,香港运动员创下特区回归以来参加全运会的最佳成绩。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务司司长陈国基表示,通过本届全运会,香港积累了联合办赛的宝贵经验,为今后更多国际顶级赛事落户大湾区、巩固香港“国际盛事之都”的地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融合,也体现在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携手共进。本届全运会创超8项世界纪录、13项亚洲纪录、14项全国纪录,其中12个小项夺冠成绩超过巴黎奥运会冠军成绩。不仅陈芋汐、樊振东、侯志慧等奥运冠军继续挑战自我、超越极限,全运赛场还涌现于子迪、张展硕、陈妤颉、赵一程等“05后”“10后”新锐,她们擎起中国体育未来的大旗,指日可待。而这些小将,正是从体育爱好者一步步成长为竞技体育的明日之星。
十五运赛场,为群众体育搭建了更大的舞台,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1.1万名体育爱好者,参加了23个大项166个小项的争夺。在全运会群众比赛围棋项目决赛中,12岁的徐亦辰6段继赢得女子业余组冠军后,又在职业、业余棋手混编参赛的全民团体决赛中,与队友协作为上海队摘下银牌。在乒乓球赛场,从新民晚报红双喜杯走上全运会的民间高手刘家良“爆冷”战胜专业选手,增进了“国球”与广大爱好者之间的情感纽带。十五运期间,这样的融合案例每天都在上演,真正兑现了“全运惠民”的理念。
融合,更体现在城市与体育的两情相悦。香港、澳门之外,十五运广东赛区的比赛,由广州、深圳等17座城市共同承办。借此机会,承办地充分挖掘城市与运动契合之处,塑造城市鲜明的体育性格。像“滑板之都”惠州、“柔道之城”肇庆、“排球之乡”江门等,都将独特的地域文化、历史传承和自然资源与运动项目深度绑定,使后者成为强有力的城市“心跳”,凸显专属城市的体育魅力。
观众第一次走进这些城市,扑面而来的,除了浓厚的全运氛围,还有浓郁的风土人情。好客的东道主,将全运打造为城市文化的秀场,抓住一切机会,展示自家的好山好水和发展机遇。大家了解了,要玩冲浪就来汕头,沿海骑行首选珠海,户外徒步非河源莫属,而肇庆四会的茶油鸡和花生包,更让来过的客人流连忘返。城市与体育的融合,进一步拉动文旅、商展的增长,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
十五运虽然落幕,但盛会的红利将长久地留在我们身边,成为后全运时代中国体育强大、强盛的能量引擎。展望不久的未来,当全运盛会的中国特色最终成绘成体育强国的中国底色,我们离开民族复兴的宏伟愿景,也将越来越近。
原标题:《全运·场外音丨将中国特色绘成强国底色》
栏目编辑:华心怡 题图来源:新华社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金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