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新闻网)
转自:安徽新闻网
一场大雨过后,位于芜湖市鸠江区的大阳垾生态湿地公园水清岸绿,生机盎然。漫步于湖边步道,记者惊奇:雨后的路面为何没有积水?
面对记者的疑问,芜湖市鸠江园林环卫所所长薛明翔给出了答案:“今年,公园按照海绵城市的标准进行了全面改造,比如:道路两旁设置了植草沟,能够及时蓄滞排水,地面采用透水混凝土铺装,雨水可以快速渗入地下,减少路面积水,进而实现雨水资源循环利用。”
大阳垾片区是芜湖市重要的生态调蓄空间,占地面积87.3公顷,其中水面面积47.7公顷。改造提升前,该片区内积水现象频发,公园长期存在底泥淤积、水动力不足等问题。今年启动海绵城市改造后,通过湖底清淤、管网改造等一系列手段,构建起可持续雨洪管理体系,实现“蓄排平衡、涝污共治”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改造后,公园水环境主要指标从劣Ⅴ类提升至Ⅳ类,生态补水每年可达2000万立方米,汛期水位预降可为上游来水预留调蓄空间23.8万立方米,使下游河道水位降低0.2米。灌木丛变成大片的绿地,河湖清淤提升后成为城市风景,而且新建了一条全长约2.7公里的环湖康养步道,增加了一老一小的设施,方便市民在此休闲娱乐。
2022年入选第二批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以来,芜湖市把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城市发展的每个环节,全面提升城市韧性。3年来,全市建成海绵项目384个,海绵城市达标面积120.91平方千米,达标区域总面积占建成区面积的45.5%。
(本报记者 范克龙)
下一篇: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将被迫裁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