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讯 记者黎秋玲、陈亮报道:11月21日,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共有144人当选。广东共有9位科学家当选,包含2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6位中国工程院院士、1位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增选院士涵盖多学科领域
新当选的在粤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副主任曾木圣,南方科技大学教授、深圳格拉布斯研究院执行院长夏海平。
新当选的在粤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广东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新,华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杨中民,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华南恶性肿瘤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徐瑞华,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黄险波,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深圳校区校长黄玉东,比亚迪首席科学家、汽车总工程师、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廉玉波。
新当选的在粤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校长朱世平。
此外,南方科技大学物理系讲席教授柳卫平入选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评选院士的依托单位为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化学系讲席教授李隽入选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评选院士的依托单位为清华大学。
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方面和工程科技领域的最高荣誉称号,院士制度是党和国家为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导向,凝聚优秀人才服务国家设立的一项重要制度。此次广东增选的院士分布在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研发一线等,涵盖物理、化学、医学、工学等多学科领域,形成了覆盖面广、产学研多元参与的院士梯队,标志着广东科技人才正呈现全面发展的积极态势。
企业院士彰显产业价值
广东企业中新增的两院院士,彰显着科学技术创新中蕴含的巨大产业价值。
中国工程院院士、比亚迪首席科学家廉玉波,是“新三样”(指太阳能蓄电池、锂离子蓄电池和电动汽车)产业领域走出的科学家。他带领团队开创的技术,推动了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飞速发展。2024年,比亚迪全年销量超427万辆,蝉联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冠军。
中国工程院院士、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黄险波,同样来自广东企业。他带领团队历时十年成功研发的高温尼龙材料PA10T,成功替代了LED灯支架中传统的陶瓷材料,不仅提升了性能,更将成本降至进口产品的60%,有力支撑中国成为LED灯生产和出口大国。
高校院士聚焦领域突破
来自高校的新增院士们则多数聚焦产业,在半导体、新材料、工业应用等领域作出突出贡献。
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新,是广东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省部共建精密电子制造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广东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校长。他主要从事高速高精电子制造技术与装备、智能制造技术等方面教学科研工作。
华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杨中民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长期从事玻璃光纤、光纤激光以及激光应用等领域研究,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夏海平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曾获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和2018年度福建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编辑:邬嘉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