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湖晚报)
转自:南湖晚报
N嘉兴市南湖区世合实验学校 黄欢欢
童年·看见苦难里的那束微光
我出生在浙北一个普通的农村,父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我童年的家,是一座破旧的两层小屋,记忆中它总是带着些许摇摇欲坠的痕迹。
童年的暑假,不属于游乐场,而是属于田间地头。我永远记得十二岁那年的夏天,凌晨两点,睡眼惺忪地跟着母亲,去给村里的承包户采摘毛豆。工钱是两毛钱一斤。那天,我弯着腰,在田埂间忙碌了将近9个小时,摘了130斤。当我从粗糙的手中接过那26元钱时,我没有喜悦,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这钱,来得太艰辛了。那一刻,一个信念在我心底破土而出:我一定要努力读书,因为这是我改变命运最现实的路。
少年·感恩为我点亮人生明灯
然而,求学的路并非一帆风顺。读高中时,母亲身体抱恙,家庭经济骤然拮据,退学帮衬家里的念头,像阴云一样笼罩着我。是我的班主任,她敏锐地察觉了我的迷茫与挣扎。她一次次找我谈心,坚定地告诉我:“孩子,千万不能放弃!我在你身上看到了巨大的潜力。”就是这句话,像一道光,瞬间刺破了我内心的阴霾,让我重新找到了方向。
我发奋苦读,最终虽未踏入顶尖学府,但也以班级第一的成绩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成为我们村里走出的第一个本科生。看到父亲那常年因劳作而弯曲的腰杆,那一刻似乎也挺直了许多。我无比感激我的老师,是她,在我人生的悬崖边拉了我一把。她就是我人生的那一束光。
青春·抉择成为一束回报的星光
这份源于苦难、成于恩师的经历,在我心中深深埋下了一颗种子:知识,能够驱散迷茫;教育,可以改变命运。大学里,我勤工俭学,用奖学金带着一辈子没出过远门的父母,去了他们梦中都想看看的北京。
大四那年,当看到学校有去农村支教的名额,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因为从农村走出来,我更深知农村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对山外世界的好奇,我想尽自己微薄之力,也许能像我的老师影响我一样,给某个孩子带去一丝希望。
毕业实习,我主动向校领导申请回到镇上最偏远的农村完小。我想回到那个梦想开始的地方,用我学到的知识,反哺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
而今·矢志做南湖旁的点灯人
刚踏上工作岗位那一年,面对选择,我再次坚定了扎根农村教育的决心。父母曾不解:“有机会去条件更好的市区,为什么偏要留在乡下?”我告诉他们:“正因为我知道农村的孩子更需要老师。也许,我能像当年我的班主任点亮我一样,给一两个身处困境的孩子带去光和希望,他们的人生轨迹,或许就会因此不同。”
后来,虽然到了另外的岗位,但心系乡村教育的信念从未改变。我利用课余时间在线上给来自全国各地的170余位村小老师带去十余场公益讲学;我带领全班同学成立公益小组,在假期为云南的孩子募捐6000余元,全部用于图书角建设……
就在前不久,教师节前夕,我收到了曾经支教的学生寄来的一封信,读着她写来的信,她说:“老师,谢谢你当年的鼓励,我会一直铭记。你就像一束光照亮了原本黑暗的我。”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有一天,我也成了孩子的那一束光,尽管微弱,但给那些孩子带去了希望。
我们常常谈论什么是“大先生”?在我看来,它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是“一个都不能少”的坚守,是“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无限可能”的信念,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温情。
我的老师用她的关爱与鼓励诠释了它,而我,也正努力在我的岗位上践行它。
我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有的只是选择脚下这片土地,选择与那些或许同样带着泥土气息的孩子们在一起。我愿做一束微光,照亮每个孩子成长的道路。
征稿启事
本专栏长期向工作在一线的教师征集稿件,稿件内容为教育教学中的温暖故事、教育智慧,学生的蜕变与成长等,以叙事为主,以思考提升文章内涵,从教师的故事中体现红船旁的品质教育。同时附上1至3张与文章内容相关的照片。发送至邮箱:wbccjy@126.com。附件名为:教育故事+学校名+姓名+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