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丁莹
“经过近两年的研究与应用验证,项目已取得一系列实质性成果,充分发挥了NQI(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在提升产业链韧性与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11月18日,在市场监管总局组织召开的国产汽车芯片产业化应用及质量提升“质量强链”成果交流推进会上,市场监管总局认证监管司有关负责人发布了2025年市场监管总局“质量强链”项目“国产汽车芯片产业化应用及质量提升”取得的3项成果。
该项目取得的第一项成果是,发布汽车芯片认证审查技术体系(2.0版)。在1.0版通用评价体系方法的基础上,2.0版充分满足芯片功能性能快速迭代延伸出的对专业性、定制化、场景化应用的精准评价需求,构建9个模块60项指标覆盖新能源汽车5个域10类汽车芯片的认证审查技术体系族,实现认证审查技术体系多维度集成系统化、认证技术规范和认证审查规则成熟制度化、认证审查运行管理模式逐渐规范化。
建设标准化与数字化机制是该项目取得的第二个成果。该项目为产业的长远安全构建了制度性保障,完成多项关键国家与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通过建立“数据—认证—应用—回溯”闭环机制,规划并建设汽车芯片认证审查数字化平台,提升芯片安全应用水平,推动质量监管模式从传统、孤立的“事后检测”向现代化、协同的“全过程管理”跃迁,初步实现认证审查结果的实时共享与可追溯,为车企及Tier1/2供应商提供第三方采购决策支持;设立认证与测试机构能力监督平台,对相关认证测试机构实施能力评价、准入管理与质量监督。数字化平台为全产业链提供了统一、透明、高效的质量信任基石,增强了供应链的可控性与透明度,有效防范了系统性质量风险。
该项目的实施,培养了一批汽车芯片质量管理人才,建立起技术专家库,这是第三项成果。为确保专家能力水平和判定理解的一致性,解决重点产业关键共性质量问题的专业性,按照汽车芯片认证审查技术体系框架,项目团队通过广泛征集—初步筛选—专业培训—严格考核,最终筛选了第一批具备能力、符合要求的技术专家,组建多领域专家库,涵盖体系审查、供应链管理和穿透、芯片产品设计、产品可靠性、功能安全、电磁兼容、信息安全等专业。同时,项目团队共同建立了专家库管理办法,实施专家动态评价与进退机制,保障认证审查技术体系应用实施的一致性、审查结果的有效性。
据市场监管总局认证监管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从成效看,汽车芯片认证审查技术体系(2.0版)的实践和应用,不仅倒逼芯片企业完善了内在质量控制体系,提升了产品固有质量和可靠性,还有效降低了整车企业的选型风险和成本,平均为其缩短上车周期达3个月,显著提升了供应链的响应速度和效率。在上车应用方面,通过审查的芯片产品已实现累计上车2000万片,形成产值超百亿元的规模应用,这不仅验证了国产芯片的能力,更在关键环节形成了对进口产品的有效替代,增强了我国汽车产业链的自主可控能力。
此外,从NQI协同发力支撑产业全局来看,该项目在集成NQI技术、彰显系统性价值方面表现也较为突出。汽车芯片项目下设3项任务,分别以计量为基础、标准为引领、质量认证为手段,通过NQI各要素的有机协同,共同构筑了支撑汽车芯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是NQI协同发力提升关键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的全局性支撑作用的具体体现。
据介绍,2024年10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汽车芯片认证审查技术体系(1.0版)和《汽车芯片“以评促创、以质强链”认证审查倡议书》,引发汽车芯片产业链上下游相关机构、企业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