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旗正飘飘》手稿 资料图片 黄自像 资料图片【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战中的文艺力量】
1932年初的上海,正经历一场漫长的寒冬,往日的繁华都市笼罩在阴霾之中。1月28日深夜,一阵刺耳的空袭警报声划破城市寂静的上空,日军向上海发动袭击,制造了震惊海内外的一·二八事变。面对日军悍然入侵,上海军民奋起抵抗。
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教师、青年词作家韦瀚章被民众高涨的抗战热情深深鼓舞。他一边积极参与支援前线的救亡活动,一边默默许下誓言,要以笔为枪,写出鼓舞中华儿女团结奋起、杀敌报国的战歌。
一天晚上,韦瀚章脑海中突然闪过杜甫《兵车行》中的一句:“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这不正是自己想要表达的慷慨悲壮的意境吗?但转念一想,这样直接使用古诗好像并不妥帖。多年以后,他回忆这段经历时说道:“《旗正飘飘》的灵感得自杜甫的‘车辚辚,马萧萧’,但是这首诗比较消沉,在抗战的大时代,我们需以大气魄、坚决的意志抵抗侵略。”他灵机一动,自问为何不能把这首诗的意境换一种方式书写呢?于是,“旗正飘飘,马正萧萧,枪在肩,刀在腰,好男儿报国在今朝”的激昂词句便喷薄而出。完成歌词后,韦瀚章兴奋不已,不顾天色已晚,当即出门,叫了辆黄包车,直奔黄自家而去。
时年28岁的黄自已是蜚声海内外的作曲家及音乐教育家。他出身江苏川沙县的书香门第,自幼表现出对音乐和古典文学的偏好,常听母亲唱山歌、诵唐诗、讲“二十四孝”故事。12岁时他考入清华学校。学习期间,他在合唱团担任男高音演唱,在管弦乐团中担任单簧管演奏,同时随清华学校校歌的曲作者何林一夫人张丽珍学钢琴,在音乐、文学、历史等方面展示出较为全面的才华。在美国耶鲁大学音乐学院留学期间,黄自创作了我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早的交响乐作品之一——《怀旧》。
归国后,黄自辗转入职刚成立不久的上海国立音专。他应教学之需写了一批适合不同层级学习者的音乐作品,并深入探索具有民族化风格的艺术歌曲与合唱音乐。
从事教学与创作的同时,黄自时刻关注着国家和民族命运,积极投身与抗日有关的各类宣传活动。九一八事变爆发两个月后,他便与韦瀚章联手创作四声部合唱作品《抗敌歌》,成为早期反映抗战主题的知名歌曲。
拿到《旗正飘飘》歌词的那一刻,黄自便被这首词的气魄震撼,即刻提笔,连夜创作。第二天,他不仅将这首歌词谱写为一部气势磅礴的四声部混声合唱,还完成了歌曲伴奏。整个写作可谓情之所至,一气呵成。乐谱交到上海国立音专学生合唱团后,他马上组织学生赶排了这部新作。
当《旗正飘飘》的乐谱呈现在大家面前,学生们蒙了,这还是大家熟悉的黄自老师吗?在课堂上,他是那般儒雅的教授,而在《旗正飘飘》中听到的却似乎是另外一位黄自——他笔下的旋律充满力量,歌声汇聚成排山倒海般的狂潮,发出强有力的怒吼。
与之前的《抗敌歌》不同,这次黄自没有采用光明的大调写作,而是选择了更为悲壮的小调。经历了上海在日军昼夜不停的空袭中成为焦土,目睹了亲人的流离失所、家破人亡,黄自心中的悲愤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借助于音乐的力量。这一刻,他像一位战士,用强有力的合唱之声,向全中国人民发出呐喊,抗日的昂扬斗志与坚定信念汇聚成一曲悲壮的战歌。国立音专的师生被这部作品深深打动,眼含热泪完成排练。此后,这首歌成了国立音专合唱团的保留曲目,几乎在每次民众集会上都要演唱。
1933年3月31日,被推选为“鼓舞敌忾后援音乐会”主席的黄自亲自指挥国立音专学生合唱团,在杭州西湖艺专大礼堂演唱了《旗正飘飘》。伴随着铿锵有力的前奏,合唱团爆发出“旗正飘飘,马正萧萧”的怒吼,一下点燃了全场观众的热情。词作者韦瀚章多年后回忆起那场演出,仍然是激动不已:“乐队伴奏和着雄壮的歌声,听众无不热泪盈眶而奋起同仇敌忾之情!”当时上海报纸称赞其“悲壮激昂,闻者奋起,鼓舞敌忾,可谓名副其实”。
1933年,《旗正飘飘》歌谱在国立音专《音乐杂志》第一期正式发表,同年9月被电影《还我山河》选作插曲,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抗战歌曲与抗战电影相结合的经典案例之一。从此,黄自谱写的抗战爱国歌曲在大江南北广为传唱,鼓舞着无数中华儿女前赴后继,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正如贺绿汀所言,“先生所作爱国合唱歌曲,尤能发挥我伟大民族之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旗正飘飘》作为20世纪的一部经典合唱成为经久不衰的音乐会保留曲目。1980年作品乐谱选入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黄自歌曲选集》,20世纪90年代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发行专辑《中国合唱极品》,将它收录其中,2010年以后不同版本的学校音乐教材,常将它选为教学素材。
在近百年的传唱中,《旗正飘飘》犹如穿越时空的号角,嘹亮的声音始终回荡在每位中华儿女心间,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复兴而拼搏奋斗!
(作者:蔡梦,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理事长)
下一篇:【大美中国】诗画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