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初夏,昆明医科大学2021级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杨静怡,在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上经历了一场特殊的“考试”——系统随机推送了1项题为“边境口岸不明原因疾病聚集性疫情”的考题,需要她在90分钟内完成从现场流调、实验室检测、风险研判到联防联控机制启动的全流程处置考核。通过屏幕上的3D场景中,她“穿越”到瑞丽口岸,点击鼠标“访谈”患者,调取“海关检疫数据”,在“实验室”配置试剂,每一步操作都被系统实时记录、评估。当她因忽略边疆民族地区语言沟通障碍这一细节导致流调信息缺失时,系统立即弹出提示:“建议增加民族文化适配性方案”。最终,杨静怡以92分的成绩通过考核,而类似的真实演练,在她入学时还只是奢望。这个让边远地区学生“身临其境”处置跨境公共卫生事件的数字平台,正是昆明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应对边疆教学困境的破局之举。
“过去讲疫情处置,只能在教室播放PPT案例视频。”昆明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回忆道,学生既无法参与到真实的重大传染病防控实训中,也难以模拟多民族、多语言环境下的公卫场景,“就像学游泳的从没下过水,毕业了怎么敢在边疆一线‘救人’?”更棘手的是评价盲区:学生学习效果靠期末考试“一锤定音”,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凭经验直觉,专业课程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能力要求存在脱节。2018年,学校预防医学专业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理论通过率仅为46.6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9年起,一场教学改革在昆明医科大学悄然启动。公共卫生学院历时5年建成14门核心课程网络课程群,将碎片化知识点编织成“疾病—环境—人群”三维知识图谱。学生登录学习平台学习时,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路径便会联动相关流行病学、统计学、环境卫生学内容,形成可视化的认知地图。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的建设,则为这场改革注入了核心技术动能。学院整合“基础—临床—预防”三阶段教学内容,开发了38个边疆特色模块,从登革热口岸防控、跨境传染病应急处置,到高原地区食品安全事件调查,每个模块都嵌入云南地域特征。平台上线以来,学生人均实训时长从每学期260学时增至320学时,操作错误率下降了40%。
数智化的价值不止于场景重建,更在于让教学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注”。学校搭建的智能评估系统打通了“学习-实践-考核”全流程数据:线上课程观看时长、虚拟实验操作轨迹、实验报告逻辑结构等行为数据被实时采集,生成学生个人能力画像和班级整体学情图谱。《卫生统计学》课程负责人展示了教师端的仪表盘:系统预警显示,37%学生在“复杂抽样设计”模块停留时间过长且错误集中。教研组立即调整,增加边疆地区糖尿病筛查的真实案例分解教学。两周后,该知识点掌握率从58%提升至89%。这种“靶向治疗”式教学优化成效显著:2024年毕业生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理论通过率达91.11%,实践技能通过率92%,分别较2021年提升44.48和9.65个百分点,超出全国平均通过率20.61个百分点。
改革成果迅速突破校墙。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获全国医药类AI+实践教学二等奖,已在广西、贵州、西藏等7所西部高校落地,累计培训学生近千人。面向基层,平台成为云南省疾控人员、海关检疫员的在职培训工具,2025年服务边境一线人员数百人次。在跨境教育合作中,学校依托“南亚东南亚医学教育联盟”,将虚拟仿真实验模块、网络课程群等用于东南亚国家公共卫生人员培训。2025年8月,来自孟加拉国的20名卫生官员在平台上完成了登革热防控演练,培训后评估显示,其对跨境疫情协同处置流程的熟悉度明显提升。
数智技术撬动了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预防医学专业综合评价从2018年的C+级跃升至A-级,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成国家级一流课程3门、省级4门。更重要的是,人才培养与边疆需求实现耦合——近三届毕业生中,68%选择留在云南基层公卫机构工作。
“技术不是目的,而是让边疆学生获得与发达地区同等质量教育权利的桥梁。”昆明医科大学校长表示。下一步,学校将嵌入AI问诊模拟、大数据疫情预测等新模块,并探索与东南亚国家共建跨境传染病数字孪生数据库。从PPT上的疫情案例到数字孪生的实战演练,从经验驱动到数智驱动,昆明医科大学的实践印证:在边疆地区,教育数字化不是可选项,而是破解资源约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答题。当数智技术真正融入教学肌理,边疆的课堂也能培养出与国际前沿接轨的公卫人才。
昆明医科大学 供稿
原标题:昆明医科大学以数智技术点亮边疆公卫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