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朝天宫 张志波 绘读刘一达的京味儿小说《宫门口》,感觉是重新学了一遍北京话,像“肯节儿”(关键时刻)、“坐蜡”(没辙)、“扳杠”(争论不休)、“碴巴儿”(找茬打架)等,亲切、好玩又传神,那种久违了的感觉也令人感慨。的确,由于北京话跟普通话比较接近,大环境下用普通话沟通更方便,部分不能迅速被新参者领会的北京方言词汇,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小以致几乎消失,就连很多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也慢慢不用了。
《宫门口》是双线结构,主线以北京白塔寺附近的“宫门口”胡同为背景,以陆丁和姚小菁的情感为主要情节,通过陆丁、糟白、锅贴儿三个发小儿的不同命运,展现了四十年间北京胡同的巨大变迁。副线则是对六百多年前北京最大的道观朝天宫突发大火的探究:一夜之间,雄伟的建筑群化为灰烬,只留下“宫门口”等地名。这场大火究竟是怎么引起的?年少时的陆丁对此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并因此和喜欢历史的姚小菁结缘,并穿越到了六百多年前的时空。
刘一达说,写这部小说的缘起,是因为他从小就住在宫门口附近,听了很多朝天宫的传说,他不希望随着时光的流逝,朝天宫被人们遗忘,加之胡同里的生活经历及多年的人生感悟,于是构思了这么一个故事。
据史料,朝天宫位于北京西城区阜成门内,建于明代宣德八年(1433),仿南京朝天宫式样建成。宫内有三清殿、通明殿,以及普济、景治、总制、宝藏、佑圣、靖应、崇真、元昌、元应九殿等。明代设道箓司于此,为当时北京规模最大的道教宫观。明成化十七年(1481)重修后建万岁殿、钟鼓楼等数千间建筑。天启六年(1626)因火灾焚毁十三重殿宇,现仅存宫门口头条至五条、宫门口等地名。
朝天宫的焚毁,令刘一达想到日本同样毁于火灾的著名佛教建筑金阁寺,但不同的是,朝天宫只被简单记载是遭雷击而引起火灾,金阁寺则是明确记载了在1950年7月2日凌晨,金阁寺被学僧林承贤(当时21岁)放火点燃,主要建筑被完全烧毁,林承贤自杀未遂。金阁寺被烧事件是后来《金阁寺》、水上勉《五番町夕雾楼》、《金阁炎上》的故事素材来源。
小说《宫门口》中,刘一达笔下的高三学生陆丁,因病休学期间开始研究朝天宫焚毁的幕后真相,究竟是雷击还是人为纵火,抑或更多。真相迷雾重重,陆丁自己又陷入恩师坚决反对他与姚小菁相恋的迷雾中,尽管多年后陆丁才知道恩师的苦心。刘一达感慨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真相是不清楚的,在迷雾中生活虽然纠结但也慢慢习惯和平静了,而一旦有一天清楚了真相,反而会把之前的一切推翻,不但打破了平静,而且比迷雾中还痛苦,你又是否能接受呢?刘一达很认同弗洛伊德说的“人生有两大悲剧:一个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个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并把这句话作为引子放在了小说的开篇。刘一达说,既然得到真相可能也是悲剧,就别纠缠真相,不然容易陷入一种无法解脱的困境,就像陆丁和姚小菁一样,执拗地认为这是一场因爱情导致的人为纵火,还穿越到六百年前的朝天宫,不能自拔,姚小菁甚至一度精神失常。
刘一达感慨道,人应该超脱一些,也就是想得开,这也是他想传达给读者的观点。因此刘一达笔下的中年陆丁,虽然仍时常陷于往事,恨恩师拆散他和初恋,还是在恩师弥留之际提供巨额医药费治病,恩师走后则扶棺守灵,不计前嫌,有情有义。
小说情节生动曲折,于刘一达的京味儿语言中,于宫门口的前生今世中,描写了京城普通人家的悲欢离合,对人生意义之一的真相探究也值得深思。刘一达说,大火烧不掉人类最本质的东西,朝天宫烧没了,但世间铅华还在,人们的善良之心还在,而且在时间的跨越中变得更加深沉和纯洁。
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