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沈阳晚报)
转自:沈阳晚报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
就算不熟悉民族歌剧的观众,也一定听过民族歌剧《白毛女》中经典的旋律。每当这熟悉的旋律响起,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情感记忆也随之唤起。
今年是《白毛女》延安首演80周年。11月20日,记者从沈阳音乐学院获悉,12月3日至4日,由沈阳音乐学院演出、中国歌剧舞剧院支持的民族歌剧《白毛女》将在盛京大剧院连演2场。
《白毛女》与沈音
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1945年4月的一天,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一部由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集体创作的大戏首次上演,近千人的礼堂,挤得满满当当。这部戏,就是中国民族歌剧的开山之作——《白毛女》。作品一经问世,立刻成为鼓舞群众和培养文艺工作者的生动教材。
《白毛女》揭示了人民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共鸣,用艺术唱出了翻身的信念,唱出了民族的觉醒。剧中《北风吹》《扎红头绳》《恨是高山仇是海》等经典唱段,旋律上口、情感真挚,深受群众喜爱,传唱度高,是中国歌剧史上的经典之作。《白毛女》也是延安鲁艺的经典剧目之一。
1946年,16岁的郭兰英看了《白毛女》之后,义无反顾地告别了旧戏班,成为一名文艺战士。郭兰英塑造的“喜儿”,成为了几代观众心中最经典的“喜儿”。
1984年,已经成为著名表演艺术家、歌唱家的郭兰英应邀来到沈阳音乐学院讲学。沈阳音乐学院的前身是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郭兰英对这次讲座也非常重视,她现场与沈音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还亲自指导演出。这次讲座资料也进入了沈音校史馆。
沈音在“双纪年”节点
复排《白毛女》
2015年,中国歌剧舞剧院推出了新版《白毛女》。新版秉承“守本创新”的理念,在保留原作精神的同时融入现代舞台美学,使经典在新时代焕发新光。
近日,中国歌剧研究会在延安市举行了“纪念民族歌剧《白毛女》首演80 周年系列活动”。沈阳音乐学院院长田彦参加了本次活动,他现场讲述了沈音复排《白毛女》的意义。他说:“沈音自建校以来始终秉持‘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教学与创作中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鲁艺精神。今年是民族歌剧《白毛女》在延安首演的80周年,同时也是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建系40周年。在这样一个‘双纪年’的节点上,沈阳音乐学院作为全国首个复排《白毛女》的音乐学院,从年初起便将此项目列入学院‘双一流’建设重点工程。这既是一项教学创作实践,更是一场文化传承与精神接力。沈音此次复排《白毛女》,正是在这样的文化延续中,以实际行动让鲁艺薪火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生机。”
沈音版《白毛女》
将在沈阳演出
据记者了解,本次复排采用中国歌剧舞剧院2015版《白毛女》,并得到中国歌剧舞剧院的鼎力支持。中国歌剧舞剧院派出专业团队,全方位参与此次复排的帮助与指导工作,共同打造出具有高艺术水准与教学价值的复排版本。此次合作是院团与院校之间“大手牵小手”的典型范例,不仅是专业力量的下沉,也是教育资源的共享,更是红色艺术精神在新时代的一次深度融合与共同成长。
针对观众们最关心的“喜儿”由谁出演?沈音相关负责人说:“此次复排获得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的正式授权,由2015版《白毛女》导演朱亚林担任导演。演员阵容由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与声乐歌剧系师生共同组成,设置教师组与学生组两个版本,实现专业教学与舞台实践的深度融合。演出定于12月3日至4日在沈阳盛京大剧院举行,将特邀2015版《白毛女》指挥刘凤德先生执棒,沈阳音乐学院北方交响乐团担任演奏。”
另外,这位负责人还说:“从延安窑洞到沈音舞台,这条艺术之路贯穿几代人的理想。沈音人不是在复制历史,而是在用当代青年的声音,让经典焕发新的力量。此次复排是沈音教学改革的生动实践。在此过程中,教师们积极总结创作与教学经验,从音乐结构、表演风格、舞台语汇到文化语境进行了多维思考,把舞台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与研究素材;学生们完成了从台词、唱段到整体表演的综合训练,真正实现了‘以演促教、以教促研’的良性循环。同时,复排《白毛女》也为沈音的学术探索提供了新的契机。沈音鼓励青年教师与研究生开展评论,从艺术史、文化传承、表演实践等角度探讨红色歌剧的当代表达,形成以创作为依托、以研究为支撑的学术生态。”
沈阳晚报、沈阳发布客户端
记者 杨博 摄影 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