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聚焦
小区8个桩空闲 外来车“望门兴叹”
前不久,通州居民王先生攥着刚取的药单,在潞河医院北门附近犯了难——他的电动自行车仪表盘闪着红灯,电量不足,再骑5公里回家肯定得半道“趴窝”。医院旁边就是水月苑小区,他盘算着:“去小区里面充会儿电应急,应该没问题。”
隔着小区大门,王先生掏出手机打开充电桩小程序,上面显示“空闲8个桩”。可他刚要进小区,就被工作人员拦了下来:“外面的电动自行车不能进来充电!”王先生发现小区大门旁的牌子上写着:本小区禁止外来电动车充电。他只好骑着车来到200多米外的车站路小区,总算充上了电。
无独有偶。记者调查发现,通州、朝阳、昌平、海淀等地的不少小区,都明确将外来电动自行车挡在门外,但也有部分小区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师傅,能让我进去充会儿电吗?”在明确禁止的小区门口,一些需要充电的外来车主不断劝说保安人员“通融通融”。而保安的回应似乎也透着无奈:“这是规定,我做不了主,只有业主的车才能进。”外来电动自行车进小区充电,到底该“拦”还是该“放”?这道关乎安全与便利的选择题,成了邻里间热议的焦点。
今日我主持
主持人:秦秀玲
眼下天气转冷,电池续航“缩水”,“充电进门难”越发凸显,成了物业、居民和访客三方都纠结的痛点。有人觉得,只要规范登记就可以放行,何必“一刀切”伤了和气;有人则忧心,外来车辆鱼龙混杂,会给社区安全埋下隐患。充电桩闲置时该“共享”便民,还是该为业主“留位”维护权益?安全责任与邻里温情如何兼顾?让我们来听听各方的心里话。
各有说法
适当共享
周边居民可错峰充电
工作日的早高峰,上班族不断涌入地铁八通线果园站。在地铁站北侧的日光清城小区里,8号楼下充电区也迎来了“老客户”晓飞。
这处充电区总共20个桩,晓飞熟练地把电动自行车停好,连上充电器扫码充电,然后直奔地铁站。此时,另外两位女士也陆续将车停到充电位,充上电后转身汇入通勤人流。记者上前一聊才知道,这三人都不是日光清城的居民,住在周边小区,共同点是下班时间晚。“晚上回到小区时,充电桩早被抢光了,经常‘一桩难求’。”晓飞郁闷地说,他发现日光清城小区里白天充电桩空闲多,特意来这儿“错峰”充电。
“充电桩白天闲着也是浪费,开放给有需要的人多好”——这是不少支持开放者的想法。
为临时人员提供便利
东四环附近朝阳区东方雅苑小区居民张先生,也支持小区适度开放充电设施。该小区最近在给居民的电动自行车进行电池安全检测,“仪器不大,检测起来很快。”张先生表示,自己也怕外来车辆充电时起火,但现在既然物业有了设备,就可以安排人力增加检测频次,充电之前先测一下电池,碰到私自改装的直接拒充,有仪器数值当依据,比“一刀切”全面禁止更科学。
在南五环附近的大兴旧宫,集贤雅苑小区居民陈女士表示,小区离地铁站大约有3公里,白天充电桩闲置率经常超过七成,外来充电需求多数是临时情况。“比如亲友来串门、家政阿姨上门服务,如果车没电了不让进,会很容易起争执,也显得小区没‘温度’,所以应该适当给外来车提供便利。”
隐患不小
车况参差不齐令人忧
为核实情况,记者拨打12345热线,反映水月苑小区禁止外来电动自行车进去充电的问题。1个多小时后,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回复:小区离潞河医院太近了,过去经常有外来车进来充电,居民经常反映担心安全隐患,后来召开业主大会投票,大家一致同意禁止外来电动自行车充电。
水月苑小区居民王先生也表示,他特别支持业主大会的决定:“电动自行车质量参差不齐,有的私自改装电池,充电时太危险了!真着了火,车是谁的都不知道。”他说,宁愿被说不近人情,也不能拿全小区居民的安全冒险。
“我们小区人车分流,小广场上有很多小孩玩耍。不远处的北门里边,有两小块充电区,要是外边车都能进来充电,车太多了,横冲直撞咋办?”家住房山拱辰街道的张先生说。
“自己业主都不够用呢”
“我们小区的充电桩,自己业主都不够用呢。”朝阳区火星园小区居民殷女士说,小区管理公约规定了,访客车辆不得入内。对于业主的电动自行车,物业核实后会统一挂牌,保安人员在出入口人工识别放行。
望京地区鹿港嘉苑小区居民崔先生表示:“小区内的充电桩应该优先满足本小区业主的充电需求。”他说,尤其是在一些充电设施已经“捉襟见肘”的小区,更不应该放开权限,否则会挤占业主的资源。
“我们小区禁止外来车辆充电。”朝阳区时代国际嘉园小区业委会主任张先生说,小区充电设施建成后,物业补贴了管理费、网络费、维护费等,每度电只收取业主5毛钱电费。现在很多小区的充电设施,除了电费还收取服务费,充1度电1元多,“要是放开了,附近居民还不都来我们这儿充电?”
专家观点
建议推广“三重保障机制”
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副所长杨新苗认为,外来电动自行车能否进小区充电的核心是安全与便利的平衡,这不该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政府部门、社区、物业都要强化精细管理能力,车主也应时常检查车况。
车主的主体责任尤为关键。杨新苗说,车主应从源头规避风险: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电动自行车及电池,拒绝非法改装以防止线路超负荷;充电前主动检查电池、充电器是否存在鼓包、破损等问题,避免使用劣质充电器;即便在合规区域充电,也需控制时长,尽量避免超长时间充电导致电池过热,同时要遵守社区管理规定,不隐瞒车辆真实信息。
杨新苗表示,有意愿开放外来车充电权限的小区,可推广“三重保障机制”:一是身份登记与电池核查并行,有临时充电需求的车主,需要配合物业做好登记或者签订保证书,物业可配备简易检测仪,对改装电池“零容忍”;二是划定小型的专属充电区,与居民活动区保持安全距离,并配备智能烟感和自动断电装置;三是实行分时段开放,避开本小区业主充电高峰。
杨新苗建议有关部门可以搭建“社区评估体系”,从充电桩数量、闲置率、安保条件等方面打分,在充分征求居民意见的前提下,够分的小区才可以尝试开放外来车充电权限。本报记者 陈强
社区探索
院内刷卡院外添桩
居民过客各得其所
在海淀区中关村街道华清园社区,8号楼的独立小院曾因充电桩被占用问题导致矛盾频发。该区域商铺林立,外卖骑手及商铺员工等群体的充电需求量很大,他们频繁进来使用小区的充电桩,时常让楼内居民“一桩难求”。“下班回家想给车充电,结果桩全被外面的车占了。”不少人找社区反映。物业门岗管理也因此备受质疑。
社区党委书记孙姌苒表示,工作人员深入摸底,分别与居民、商铺业主、外卖骑手代表交流,既倾听居民的“充电焦虑”,也了解骑手“跑单途中没电”的窘迫,同时与物业沟通厘清管理边界。最终多方达成共识——物业强化门禁管理,小区内充电桩由扫码升级为刷卡,业主凭房本、租户凭租房合同免费办理专用卡充电。
孙姌苒说,社区实地踏勘发现,位于路口交会处的机动车停车区域具备改造为非机动车停车位的条件,于是联动物业等方面增设了充电桩。如今,居民刷专用卡在小区里安心充电,新就业群体等有应急需求的市民也在公共区域有了充电位,物业则承担起日常维护充电桩的职责,小区充电困局迎刃而解。本报记者 陈强
网友热议
“我住在老旧小区,空间所限,电动自行车的数量很多,但是充电桩却很少,一到晚上就抢来抢去的,哪有条件对外来车充电开绿灯?”——7969650945
“白天小区里确实有一些充电桩闲置,可以让外来电动车应急,但是物业必须加强查验,不能当甩手掌柜。”——7971297450
“不赞成让外来电动车进门充电,乱停乱放会带来不少隐患。”——春日花开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