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用你送的画笔给大山画满了彩色,大家都觉得很漂亮!”最近,义乌工商职院机电信息学院学子收到了厚厚一叠明信片,里面写满了贵州石阡县均田小学孩子们稚嫩的成长和真挚的思念。作为该校第九期发展性资助项目的代表性实践,“将爱传递 希望并行”由机电信息学院主导推进,团队成员连续两年前往贵州支教,用青春之光照亮大山深处孩子们前行的路,实现跨越山海的双向成长。
贵州石阡县均田小学师生寄来100多封明信片
山海奔赴,续写支教初心
今年暑假,义乌工商职院机电信息学院支教团队一行6人,再度跨越半个中国,抵达贵州石阡县均田小学。从去年的紧张忐忑到再赴之约的从容笃定,支撑学子们的不仅是孩子们“老师什么时候再回来”的热切期盼,更源于学校“将爱传递 希望并行”发展性资助项目的理念指引 —— 打破传统经济资助模式,以实践搭建成长平台,让青年在服务乡村教育中锚定责任坐标。抵达当日,团队便与校方对接需求,将彩色画笔、笔记本等文具送到孩子手中,孩子们小心翼翼珍视的模样,更让这场奔赴有了沉甸甸的意义。
寓教于乐,点亮山区童心
针对不同年级孩子特点,支教团队打造特色课堂:低年级以“我眼里的大山”为主题开展画画比赛,孩子们用画笔勾勒群山、村庄与伙伴,一句 “大山里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 的稚嫩字迹,尽显对未来的憧憬;高年级举办羽毛球、篮球、乒乓球赛事,支教同学与学生组队竞技,从技巧指导到并肩夺冠的击掌欢呼,让赛场成为凝聚情谊、培育团队意识的成长舞台。盲选互评的评选方式、全程陪伴的耐心引导,更让每个孩子在快乐中收获自信与成长。
低年级学生参与画画比赛
双向成长,赋能乡村教育
支教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一场心灵的相互滋养。曾对支教充满不安的夏同学,在教孩子画香蕉时打开其心扉,从无父母陪伴却乐观坚强的小云身上读懂生命韧性;如今“小老师”们褪去青涩,学会倾听与担当,而孩子们主动搬椅递水、赢零食后塞给支教同学的质朴举动,更治愈了学子的迷茫焦虑。这场双向成长的实践,既是义乌工商职院发展性资助项目“资助育人、实践成人”的生动落地,更以青春力量为乡村教育注入活力,为推进教育均衡、助力乡村振兴书写了新时代青年答卷。
支教期间开展师生活动
该项目以乡村教育需求为导向,将资助资源转化为社会实践平台,一方面让受助学子在支教等服务中完成从“接受帮助”到“传递温暖”的角色转变,在直面乡村教育现状中锤炼社会责任感、提升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聚焦山区孩子的成长需求,通过知识补给、情感陪伴、视野拓展,为乡村教育注入可持续的青春动能。这场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已成为参与支教同学最美好的记忆,也将一年一年传承下去。
支教团队与该校师生合影
原标题:跨越山海的双向成长: 义乌工商职院学子用青春赋能乡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