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2025年院士增选结果,5位东大人分别当选两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洪伟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Peter David Lund(彼得·大卫·伦德)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东南大学校友、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鹏举,东南大学校友、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汪双杰共同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校友、湖南大学教授史才军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洪伟
洪伟,1962 年10月生。现任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子学会会士、中国电子学会微波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天线分会副主任委员、IEEE Fellow。曾任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3-2021)、大陆首位IEEE MTT-S AdCom委员等。
洪伟在毫米波基础理论、芯片与系统、测量技术与仪器方面做出了系统性、创造性贡献。作为主要贡献者之一发展了“基片集成类导波结构及器件”新领域,突破毫米波多通道大带宽测量系列关键技术,率先在国内发展了覆盖至 800GHz 的系列硅基芯片,实现了关键毫米波芯片的国产化替代和规模应用。
在中国科学、Engineering、IEEE期刊和Advanced Materials等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480 余篇,出版专著 2 部;谷歌引用 37000 余次,H 因子 95,在英、意、波、日、新、韩、中等国召开的重要国际会议上作大会/主旨报告 28 次。
承担完成国家973、重点研发计划,创新群体、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等多项。研究成果应用于某型号装备、5G毫米波基站AAU、毫米波卫通设备、北斗卫星导航测试等。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排1,2016)、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1,2023)、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1项(排3,1991)、省部一等奖3项(均排1)、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IEEE 国际标准杰出贡献奖等。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Peter David Lund(彼得·大卫·路德)
Peter David Lund(彼得·大卫·路德),新能源技术领域专家,芬兰阿尔托大学工程物理系教授/主任,芬兰瑞典工程学院院士,芬兰科学与文学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曾在欧洲科学院能源委员会、欧盟能源咨询委员会担任要职。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教育部“海外名师”、江苏省外专百人,东南大学教授、江苏省能源转换及存储国际合作重点实验室外方主任,江苏省外国高级专家工作室主任。与东大合作项目40 余项,研究成果在多个企业转化、应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鹏举
张鹏举,1963年4月生,东南大学1987级硕士校友。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内蒙古建筑领域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的奠基者与带头人,曾获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教育奖、内蒙古杰出人才奖、内蒙古“草原英才”拔尖领军人才、内蒙古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中国工程院院士 汪双杰
汪双杰,1962年4月生,2005年于东南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曾任勘察设计队长、总工办主任、生产处处长,院副总工程师、副院长等职。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公路学会道路工程分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冰川冻土分会理事,中国交通建设集团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公路学会青年专家委员会常委,国家863、973科技项目评审组专家。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史才军
史才军,1963年3月生,本、硕均毕业于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建材专业,现任湖南大学教授。亚洲混凝土联合会主席,Taylor & Francis英文学术期刊《Journal of Sustainable Cement-based Materials》创刊主编,国际上多个顶级学术期刊的副主编和编委,已发表学术论文640余篇,出版中英文著作14部,合编国际会议英文论文集11本。在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单上,史才军在建筑和建造领域的2024年度全球排名第1、终身(1969-2024)排名第2。他于2001年、2007年、2016年和2023年分别当选为国际能源研究会、美国混凝土学会、国际材料与结构联合会及亚洲混凝土联合会的会士(Fellow)。
江苏新闻广播 记者/刘正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