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午后,窗外阳光正好,窗内童声朗朗。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十里铺小学的思政课堂上,一场别开生面的“家乡故事会”正在举行。二年级(5)班的教室里,老师正在开展“家乡物产养育我”的课程。孩子们专注听讲,时而踊跃回答提问,这一幕正是该校创新思政教育模式的生动缩影。
“家乡物产养育我”思政课堂。蔡得军摄驻足于这热烈而有序的课堂景象,副校长黄国斌在教室后门轻声说道:“思政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要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在他看来,思政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既要坚守初心,又要勇于创新。
秉持这样的理念,该校近年来通过党建引领、文化浸润、教研创新和品牌打造,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思政育人新路径。漫步校园,每周三中午,红领巾广播站都会准时响起,“小主播”们用稚嫩而坚定的声音讲述德育故事;走廊上,每月更新的黑板报和班级文化墙成为亮丽的风景线,孩子们用画笔描绘着心中的家国情怀。
学生们绘制的作品。蔡得军摄教学楼的墙壁上,随处可见学生创作的红色主题绘画作品和精心设计的爱国主义教育宣传栏,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着思政教育。
除了环境育人,学校在教研方面也形成了独特的“青蓝结对”机制。每周,骨干教师都会与年轻教师互相听课、评课,共同研讨教学难点。“我们不仅要让思政课‘活’起来,更要让它们‘实’起来、‘强’起来。”黄国斌介绍,学校每月举办“党史微课堂”系列讲座,由教学经验丰富的党员教师主讲,不仅丰富学生的党史知识,更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与奋斗精神。同时,每月开展一次校领导思政微讲座,增强思政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更要让他们在实践中学、在生活中学。”黄国斌说。为此,学校整合社区资源,邀请宣讲志愿者、退役军人等走进课堂,同时依托多个研学基地开展主题党日和政治生日活动,让思政教育更加入脑入心。
傍晚时分,放学铃声响起,校园渐渐安静下来。“思政教育就像春雨,要润物细无声。我们要做的就是将思政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用心用情培养时代新人。”黄国斌说。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