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港口管理局与赣州国际陆港管委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携手打造陆海相连、高效便捷的集装箱海铁联运“黄金通道”,助力企业降本增效,服务赣闽区域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这是“赣厦联动 陆海共兴”2025年“赣州—厦门”港口物流推介会上的一项重要成果。推介会于11月20日在江西赣州举行,旨在落实“交通强国”战略部署,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港航一体化发展,吸引了港口、铁路、航运、物流、制造等领域的嘉宾代表参加。
优势互补 拓展厦门港经济腹地
闽赣两地山水相连、经济相融。厦门港是我国四大国际航运中心之一、国际集装箱干线枢纽港,也是赣州地区货物进出口的重要出海口;赣州国际陆港作为全国第八个内陆开放口岸,具备连接“一带一路”的物流网络和产业基础,是厦门港向中西部内陆地区延伸的必经之路。
据统计,2025年1月至10月,厦门港共计完成海铁联运业务量13.31万标箱,同比增长24.64%。今年1月-10月,赣州-厦门港海铁联运业务量达12886标箱。
此次厦门港口管理局与赣州国际陆港管委会签约,标志着两港合作进入机制化、常态化新阶段。双方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创新开展“海港+陆港”双枢纽联动模式,通过海铁联运衔接、口岸功能协同、物流网络互联、数字平台互通等举措,打造“内外联动、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和物流通道。
会上,赣厦两港合作办公室揭牌成立,建立两港部门协同机制,推动合作事项落地,推动合作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迈进。
厦门港口高质量发展指挥部常驻副总指挥、厦门港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任国岩表示,未来,双方将以厦门港为枢纽,以赣州为支点,共同构建一个“内陆—沿海—全球”的立体化多面向物流商贸网络。
近年来,厦门港以海铁联运为重要抓手,不断优化物流结构、降低供应链成本,高效连接内陆企业与全球市场,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注入澎湃动能。目前已形成了以厦门港为主要枢纽、以闽赣两省为主要腹地、向内覆盖中西部地区、向外辐射东南亚等地区的海铁联运通道网络。
厦门港相关人士表示,厦门港与赣州国际陆港深化合作,将进一步推动海港功能内移与陆港服务外延,推动厦门港海铁联运提质升级,拓展厦门港经济腹地,增加货源箱量,提升厦门港在东南沿海港口群中的竞争力。
“依托两地政策叠加优势,赣州国际陆港将与厦门港共建跨境电商集运中心、冷链物流集散中心,让赣南脐橙与东南亚水果在双向往来中实现价值倍增,推动两地产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赣州陆港铁路运营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黄玉芳介绍。
无缝衔接 打通赣货出海快捷通道
对于地处内陆的企业而言,一条稳定、高效、经济的出海通道,就是提升市场竞争力的“生命线”。如何将黄金港口“搬”到江西企业家门口?本次两港深度合作,正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之举,有助于赣南的家具、电子、服装等特色产业走向全国、通达全球。
11月18日,伴随着长鸣的汽笛声,一列满载赣州家具、竹制品、门窗的海铁联运专列,从赣州国际陆港缓缓驶出,奔向厦门港,随后搭乘船舶前往东南亚和我国台湾等地。这是赣州国际陆港—厦门港海铁联运“一单制”出口首发专列,在“一单制”模式下,货物运输“一次委托、一单到底、一次结算”,全程“一箱到底”,大幅简化操作流程, 全程可控可追溯,也降低了货损率,提升供应链稳定性。
“过去,我们的货物出口往往需要经历复杂的运输环节,辗转多个节点,不仅时间成本高,不确定性也随之增加。”赣州星邦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长廖伟说,通过“赣州—厦门”海铁联运模式,家具产品搭乘班列直抵厦门港,无缝对接通往全球的航运网络。这一模式显著缩短了整体的运输时间,优化了综合物流成本,提升了供应链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增强了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
“此次专列的开行,将原本繁琐的传统运输模式,整合为一条经济、高效、稳定的国际贸易物流通道,在时效上从原本5天提升到最快18小时,物流成本降低约30%。”厦门外代国际货运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星财福介绍,赣州国际陆港—厦门港“一单制”专列的开行,打开了江西货物出海的快捷通道,为赣州乃至江西的产业布局和开放型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此外,在本次推介会上,上海新海丰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赣州国际陆港内陆还箱点揭牌。今后,当地出口厂家无须从沿海港口提还空箱,可直接在赣州港堆场就近提还,极大降低了陆路运输成本和调度复杂性,有力提升赣厦物流通道的便利性,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下一步,厦门港将推进赣州国际陆港“数字陆港”平台与厦门港“单一窗口”系统对接,推动“赣州—厦门”班列加密升级,推广多式联运“一单制”应用和“一次申报、两地验放”等转关直通便利化措施,打造成本更低、服务更优、效率更高的陆海物流通道,让更多“江西制造”“赣州优品”高效便捷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