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亚洲新闻台(CNA)网站11月20日文章,原题:随着中国在最新政策中传递继续扩大开放的信号,外企认为名副其实吗? 副题:CNA采访的大多数外国企业都在推进中国的长期业务计划,分析师表示,这反映了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持久影响力 对于美国精油企业多特瑞的中国区总裁欧文·梅西克来说,10月底韩国庆州APEC会议期间中美领导人的会晤堪称“一项重大突破”——在关税冲击导致成本飙升、这家美国精油制造商难以维持产品库存之后,此次会晤释放出企业急需的稳定信号。尽管经历了充满波动、令人受挫的一年,该公司仍在加快中国本地化进程,扩建其上海研发中心,并计划从中国国内采购更多原料。
“每个企业都想要同样的东西——稳定,因为企业希望能够为未来做规划。”梅西克告诉亚洲新闻台(CNA)。中国的发展新蓝图以及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信息,使外国企业对政策方向有了更敏锐的把握——这种谨慎的乐观态度,是位于上海的外资企业高管们多次表达的。
新加坡工商联合总会国际商务部执行总监苏炜杰表示,中国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承诺公平竞争与融合发展,这为“新加坡企业(来华发展)带来了极大信心”。苏炜杰补充道,这体现了中国致力于打造更加开放、包容且利于营商的环境,“我们都需要更多的确定性”。
自2018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首次举办以来,新加坡一直是参与者。今年,新加坡派出了57家企业参展,是规模较大的代表团之一。苏炜杰表示,尽管企业在权衡那些影响经营决策的风险和监管不确定性,但参与人数反映出新加坡企业对中国“持久的兴趣”。根据新加坡工商联合总会的一项调查,中国是新加坡企业的第三大海外市场,仅次于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
老挝一家进出口制造商的中国区负责人表示,该公司一直借助进博会的平台来展示老挝产品。该负责人说,中老铁路缩短了运输时间和成本,使老挝产品和旅游业对中国消费者更具可见性,“对老挝产品来说,中国仍有庞大的市场等待开发”。丹麦一家睡眠科技公司的负责人表示,整个中国市场一直保持非常开放的态度,市场潜力非常大。一家来自新加坡的生活方式品牌的业务主管说,过去3年,中国市场的消费能力稳步上升。
分析人士表示,无论晴雨,连续性仍是外国企业在中国的指导原则,无论它们是已扎根中国,还是希望进行国际扩张。咨询业内人士约翰逊说:“作为一家外国公司,如果不在中国市场立足,那么在全球市场上就算不上真正的参与者。”他补充道,对于跨国公司而言,仅仅向中国市场销售产品已远远不够,它们还必须跟上中国本土企业的发展速度。“许多外国企业前来学习中国企业的竞争经验。”他说,“企业借助这里的生态系统,探寻下一代技术方向与消费者偏好趋势。毕竟,中国在全球范围内正在推动部分领域的创新。”(作者Bongxin Ying,王从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