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日报)
□ 唐文浩 郭玉燕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在“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原则的指引下,一直以来,江苏以制度创新为驱动,区域协同、收入改革、民生保障等多项新措并举,扎实推进共同富裕。2025年前三季度,全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持续收窄,区域间发展差距亦呈缩小趋势。江苏正以系统性改革破解发展不均衡难题,探索出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共同富裕之路。
制度创新:
协调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推动共同富裕,本质上是重构发展格局、重塑利益分配的深刻制度创新。在区域协调领域,江苏创新性构建“多层治理”体系,以省级层面统筹规划为“纲”,锚定全省产业布局、资源调配的总体方向;以市县联动协同为“目”,激活地方比较优势与发展主动性;以园区共建共享为“桥”,打破要素流动壁垒,通过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推动产业链跨区域整合。这样既避免了“各自为战”的同质化竞争,又释放了地方创新活力,破解行政区经济割裂困境。
在收入分配和民生保障领域,江苏突破传统政策“单点发力”局限,构建“分配—产业—就业”联动机制。将薪酬调整与产业升级挂钩,在高端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培育高收入岗位;将技能培训补贴与就业促进相结合,通过“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增强低收入群体增收能力,实现经济提质 与收入增长的良性转化。同时,以财政体制改革为支撑,优化省级财政转移支付结构,向薄弱地区倾斜;以公共服务创新为抓手,推动教育、医疗资源跨区域均衡配置,构建起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的民生保障网络,让发展成果更充分、更公平地惠及全体居民。
区域协同:
打破壁垒的“融合密码”
“电话共用南京区号,技术资源实现跨区共享。”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工作人员的一番话,折射出江苏区域融合的深度实践;作为全国首个跨江跨行政区共建园区,江阴—靖江工业园以高效的土地利用和产业协同,显著发挥工业集聚效应。“苏南经验+苏北资源”的合作范式已推广至全省多个共建园区,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载体。持续多年的“五方挂钩”机制,则进一步强化了区域帮扶的制度化安排。通过省级机关、高等院校、国有企业与苏南发达区县的多方联动,一批惠民生、强基础的工程陆续落地,推动后发地区在收入增长与公共服务上实现“双提升”。
江苏突破传统“中心—外围”模式,构建了多层次、网络化的区域协同体系。这种协同不仅体现于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更深入到产业布局、创新要素和公共服务等多个维度,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新格局。通过建立跨行政区的利益共享和成本分担机制,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此外,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新界定,也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新思路,既保持行政区划稳定,又通过制度设计实现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
收入改革:
中等收入的“扩容路径”
“从普通工人成长为技术骨干,我的收入实现了翻番。”淮安市洪泽区一名数控技工的经历,正是江苏推进“扩中提低”收入分配改革的生动缩影。江苏努力健全包括初次、再次和三次分配在内的协调配套制度体系,通过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拓宽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不断壮大中等收入群体。产业升级成为推动居民增收的重要路径。在产业转移与转型并重的过程中,苏北地区居民收入增速呈现良好势头,反映出产业合作与价值链提升的拉动效应。
同时,江苏创新性地将产业发展、就业质量与收入分配有机结合,形成“产业升级—就业优化—收入增长”的良性循环。特别是在初次分配环节,通过技能培训、职业资格认证等措施,有效提升了劳动者在收入分配中的议价能力。而在再分配环节,通过税收、社会保障等政策的精准调节,确保了发展成果的公平分享。在经济发展新阶段,收入分配改革不仅要关注结果公平,更要注重机会公平和能力建设。
民生保障:
共同富裕的“幸福底色”
江苏通过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增强市县财力与事权匹配度,推动更多公共资源向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领域倾斜。在教育均衡方面,“名校托管”等机制助力苏北地区提升教育质量;在住房保障方面,租购同权等试点稳步推进,加快构建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同时,乡村振兴作为城乡融合的关键纽带,持续释放发展潜能。“强镇公司”“强村公司”以公司化运作激活基层发展动能,为共同富裕注入内生动力,深度契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的发展要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城镇,城乡收入比进一步优化。
江苏创新实践体现了“底线公平”“适度普惠”的现代治理理念。通过建立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不仅有效保障了基本民生需求,还为社会流动性创造了更加公平的环境,有效提升人力资本质量,增强社会发展韧性,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坚实基础。这表明,健全民生保障不仅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更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未来,江苏应继续推进探索:一是进一步创新区域利益协调机制,促进要素更加自由流动;二是完善收入分配监测评估体系,提高政策精准性;三是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筑牢民生保障底线。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江苏必将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作者分别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本文系江苏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共同富裕进程中江苏农村低收入人口增收与帮扶政策协同研究”〈24SHB006〉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