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清代弹词书籍业发达,文人、书坊主、艺人等普遍参与编创、刊刻,弹词深受儒家“四书五经”影响。清廷推崇的儒家理学与礼乐教化,促使弹词书籍业编刊转向“宣名教”与“尚儒雅”。陶贞怀云:“盖礼之不足防而感以乐,乐之不足感而演为院本,广院本所不及而弹词兴。(《天雨花·原序》)”弹词编创目的是宣广儒家礼乐精神,其书籍业发展表现出强烈的经世教化特征。
作为古代文化产业之一种,清代弹词书籍业发展兴盛。有学者统计,清朝296年间共刊出2000余个弹词版本(盛志梅《中国弹词书目知见综录》),大量弹词经过坊间改编、加工,由民间的钞本形态转向刻本,其出版、演进与儒家伦理存在紧密关联。有清一代强调“欲正人心,厚风俗,必崇尚经学,而严绝非圣之书,此不易之理也”(《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文人、书坊主将儒家礼乐教化融入弹词编刊。例如,清初陶贞怀编创《天雨花》,即是为“悯伦纪之棼乱,思得其人以扶伦立纪,而使顽石点头也”(《天雨花》序),借助女中豪杰左仪贞事迹惩创人心,树立忠孝节义。康熙素心堂主人认为“古圣人达政教则有《书》,理性情则有《诗》”,继而拟仿孔子删《诗》,编创《刘美成》弹词唱本,昭显“尽忠尽孝、尽节尽烈,近乎人情,合乎天理”的要义(《刘成美全传序》)。《再生缘》《双玉镯》《九美图》《笔生花》等作品,编创宗旨亦为广名教、正伦理、宣孝悌。醉墨老人云:“传奇何为而作也?所以正名分,别忠佞,明贤否,将以使天下男子妇人阅之、闻之,而感发志意。(《双玉镯全传序》)”郑贞华《梦影缘序》指出:“敷宣二十四孝之心,心心重现。兼叙一十二贞之事,事事堪思。”晚清春波池上钓者为《还金镯传》作序亦云:“自来弹词,多作佳人才子相悦慕……,然亦当发乎情,止乎礼义,乃为不诡乎正。”侯芝改定《再生缘》强调:“觉此书大旨专为皇甫少华及孟丽君两人而作,若不与以忠孝节义之名,政事文章之品,不足以高其身价,令阅者刮目相看。……叙事言情,俱归礼德。”(《再生缘全传序》)诸如此类,编创者将弹词与儒家忠孝、贞节、礼仪、和善等伦理教化结合,用以承圣人之志,助益风俗教化。
清代坊刻弹词书籍,常突出四书五经思想主旨,以迎合政教、扶正人心。首先,民间盛传的弹词唱本,经由文人、艺人加工,叙述内容得以增删节略,情节有益于世道人心。如崇祯抄本《白蛇传》塑造的白素贞是妖精形象,清代顾光祖、陈士奇、俞秀山等人把儒家纲常伦理编入其中,将白氏塑造成儒家敬夫女子形象。而在编撰书籍时,编者在书首通过序跋、凡例、识语等形式,将弹词内容比拟儒学经典,编入儒家礼教,借此推尊通俗文体。《安邦志》指出:“然而天下有解人,则虽孔子之所不语者,皆足补功令教化之所不及,……亦可与六经同功。(《安邦志序》)”认为弹词与经书教化功用相等。再如道光间《九美图》再版时,编者经增删改定,于书首增加识语,“兹书于情况事似亦不免,然绝无淫荡秽亵之说以蛊人心,殆昔贤所谓‘发乎情止乎礼义’者耶?”(《绣像九美图全传序》)诸如此类,《何必西厢跋》云:“《西厢》以绮靡语写儿女情,非不足以移人,而远不如是书之发乎情,止乎礼义,无钻穴逾墙之事。”沈其粹《锦香亭全集序》指出:尝取坊刻《锦香亭》传奇,删其芜俗,纬以诗歌,缀天宝之轶事,续雅调于龟年,……而远韶遗音也欤。”这类弹词,突出“发乎情止乎礼”主题,删节作品中违背伦理情节故事,彰显出儒家礼法约束与道德标准。
其次,文人编撰者还借助塑造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类比理学经典。弹词名篇《笔生花》塑造孝悌、贞烈的姜德华形象,是编者为褒忠显孝,激义扬仁,“抱婕妤之奇才,成大家之《女诫》”。邱心如在文中进一步指出:“止无非,父谈《内则》书和典;止无非,母督闺工俭与勤。为训者,利口覆邦男所戒,为训者,巧言乱德女之箴。”(《笔生花》第八回)。大旨为宣伦理、训箴女德,其书内容共三十二回,无非“敦厚温柔,表《关雎》之雅化;纵横奇变,数巾帼之多才”(《绘图笔生花序》)。部分弹词还具有借儒家经典纠正陋风陋俗的功用,《珠玉圆》叙述牛郎、织女下凡,演绎因果轮回、报应不爽,旨在劝止世俗溺女行为,编者云:“《易》呈八卦,坤贞胥协夫干元;《诗》起二《南》,君子必求夫淑女。(《新刻珠玉圆序》)”用弹词故事比拟诗经《周南》《勺南》爱情教化,批判乡愚迷信恶习,倡导文明礼德。除去文人编撰,民间艺人传唱同样存在此类现象。《采金桃》序云:“尝观弹词唱本,种类甚夥,不外乎忠、孝、节、义四字。”弹词艺人吴毓昌编唱《三笑新传》亦云:“虽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然雅不尚浮,谱作鸳鸯之牒;离还复合,巧成鹦鹉之辞。”也就是说,刻本、唱本等诸种弹词,编撰者无不受儒家思想沾溉,促成清代弹词的礼教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书坊主在刊刻弹词时凸显忠孝节义,宣贯儒家经业与礼德。清前期苏州书商刻《刘成美全传》指出:“所以古圣人达政教则有《书》,理性情则有《诗》,……无非君臣、父子、夫妇、友朋、妻妾、妯娌,尽忠尽孝、尽节尽烈,近乎人情,合乎天理。”书商将弹词类比为理性情之书。道光间文会堂新镌《玉钏缘》,书坊主在书首设序,提出“览是编者,或为聪明男子,或是有志妇人”,要求读者“正性情于所发,则当喜而喜,当怒而怒,当哀而哀,当乐而乐,将忠臣、孝子、义夫、节妇,真可一身任之,而然成其为人”(《玉钏缘序》)。显然,书首序跋所提儒家礼教之目的,乃为名教穿凿附会而作。晚清香港书局出版《校补果报录图咏》云:“虽正变殊途,贞淫有异,要其指归,莫非经史意也。”指出《果报录》是为宣贯儒家经史之义。书坊主还在书首加入情节评论,提醒读者明礼教、敦伦理。《娱萱草弹词序》指出:“如首叙西都宾父女,实为母子翻笔,家人首出《孝经》,明作书之意也,千里驹,乃全书之枢纽也。”将人物行为类比《孝经》,寓忠孝于悲欢离合之中,杂诙谐于中正和平之内。《金鱼缘全传》同样说:“其关乎节义大体,与夫治乱大纲,实堪与经史媲美,而默化闺阁,厥功尤伟。”可知,清代书坊主希冀弹词补功令教化之不足,与儒家四书五经发挥同等功用。
综上所述,清代弹词书籍业的发展,深受儒家理学思想影响。一方面,书坊主、文人、艺人将弹词塑造成关乎节义大体之作。另一方面,弹词在儒家孝、悌、忠、信、礼、义影响下,广为社会接受,成为清代士农工商最喜爱的通俗文体。正如潇湘主人所云:“溯自有《国风》《雅》《颂》以来,一变而为楚《离骚》,再变而为唐乐府,迨李笠翁作《十种曲》,北调南腔,罔不含宫嚼征,继起填词家悉奉为权舆。(《绘图花月梦序》)”清代弹词符合儒家政教秩序要求,辞令得以雅化,文体得以推尊,书籍业发展蔚为大观。
(作者:文金贝,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