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 杜丽娟 北京报道
今年以来,地方政府再融资债的有序启动成为财政政策发力的重要抓手。在2025年即将收官之际,各类“置换债”的发行也接近尾声。按照中央部署安排,今年再融资债额度为2万亿元,这不仅为存量债务化解提供了精准支撑,也为经济稳增长腾出了财政空间。
中诚信国际研究院的统计显示,截至2025年9月30日,地方政府债券新增债累计发行42598.92亿元、完成全年限额(5.2万亿元)的81.92%;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再融资债券累计发行19861.53亿元,完成全年2万亿元额度的99.31%,除河南和湖北外,其他省份均已完成全年任务。
具体来看,今年1—4月,分别发行1719亿元、7823亿元、3830亿元和2617亿元,上半年即完成年度额度的近九成;5月后发行逐步减速,7—9月单月规模均不超过1000亿元,呈现出前高后稳的发行节奏,体现了政策“靠前发力”的特征。
一位财税人士表示,2025年是置换存量隐性债务三年实施行动的第二年。根据财政部披露的消息,到8月底,2万亿元隐性债务置换额度基本使用完毕,化债限额分配主要倾向于隐性债务余额多、财政压力较大、地方债务清理任务重的省份。
“其中,江苏省以2511亿元的发行规模居首,湖南、贵州、河南、四川、山东等省份发行规模均超过千亿元,置换额度主要覆盖债务压力较大区域与经济大省。”该人士说。
据悉,2024年11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议案》(以下简称“议案”)。议案提出,一次性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分三年实施(2024年、2025年、2026年)。
随着2万亿元隐性债务债置换额度的使用,专项债投资领域也从10个扩展至22个,其中信息技术、数字经济、低空经济、量子科技、生命科学、商业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设施被纳入支持范围。“专项债作为项目建设重要的资金来源,其投资领域的扩围预计可以缓解基础设施投融资企业的投融资压力。”中诚信国际研究院研究员袁海霞表示。
此外,财政部在11月3日正式设立“债务管理司”,标志着我国政府债务管理进入集中统筹管理阶段。
财政部网站信息显示,债务管理司主要职责包括:拟订并执行政府国内债务管理制度和政策,拟订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和办法,编制国债和地方政府债余额限额计划,承担政府内债发行、兑付等有关管理工作,承担政府外债管理工作,拟订基本管理制度,加强政府债务监测监管,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
在组织结构上,债务管理司下设六个处,包括综合处、中央债务处、地方债务一处、地方债务二处、发行兑付处、监测管理处。
中证鹏元评级观察认为,从短期来看,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债务管理司的重点工作之一;从中长期来看,在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置换后,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将逐步建立长效机制,包括统一债务限额管理、提高债务透明度、优化央地财权与事权、均衡经济发展与债务管理,以推动财政可持续性提升。
《国务院关于2024年度政府债务管理情况的报告》指出,从债务规模看,2024年,经全国人大批准的全国地方政府债务限额52.8万亿元,其中一般债务限额17.3万亿元、专项债务限额35.5万亿元。年末地方政府债务余额47.5万亿元,其中一般债务余额16.7万亿元、专项债务余额30.8万亿元,均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限额内。
(编辑:朱会珊 审核:朱紫云 校对: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