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荐语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入发展,科技创新成为大国博弈的主战场。如何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推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形成合力,成为一项重大的时代课题。近期,《国资报告》杂志第11期刊登了原创文章《国务院国资委与中国科学院深化战略合作 推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形成合力》,特此分享。
近期,在2025年诺贝尔奖陆续揭晓期间,一名诺贝尔奖评委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寄语中国科研工作者:“要发挥自己的强项和优势,保持专注,最终会走向成功。”
科研工作者需要在强项和优势中寻找方向,国家亦需在强项和优势中汲取建设科技强国的澎湃动能。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入发展,科技创新成为大国博弈的主战场。如何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推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形成合力,成为一项重大的时代课题。
国务院国资委与中国科学院主动作为、共担使命。10月16日,双方召开2025年度会商会议,推动战略合作提质升级,在高质量供给、高效率转化、高水平生态、高标准组织等方面同向发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双方共同签署了技术协同攻关专项合作协议,20家中央企业与21家中国科学院所属科研机构聚焦人工智能、先进材料、生物科技、未来能源等重点领域开展合作,签约金额超70亿元。
中央企业和中国科学院所属科研机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者在应用场景和规模化市场方面优势显著,后者则具有强大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双方合作对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以来,国务院国资委与中国科学院先后召开3次年度会商会议。“自2023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来,院委双方紧紧围绕科技强国建设使命任务,开展体系化、建制化、长周期、深层次合作,以高水平科技创新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侯建国说。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表示,希望双方适应形势变化,更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持长周期谋划、体系化布局、整建制合作,加快从短期合作向长期协同转变、从“单点突破”向“串珠成链”转变、从“单打独斗”向“兵团作战”转变,持续完善丰富合作模式,共同履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使命担当。
强基础:持续健全合作机制
“健全国有企业推进原始创新制度安排”成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中央企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但大多数中央企业仍面临一道中国式难题: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仿效苏联建立起条块分割、生产与研发分离的工业管理体制。尽管1999年以来有200余家转制科研院所加入央企序列,但更多的科研资源富集于央企序列之外的高校和科研院所。
过去,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与企业合作呈现出量大面广、自发等特征,但这样的合作已不能满足形势发展需要,有组织的院企合作成为大势所趋。
2023年6月,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举行座谈会并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强化战略合作与协同创新、强化科技合作平台建设、强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通过领导小组会商机制和合作任务分解落实机制,推动合作走深走实。
2024年9月,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再次开展合作会商活动,深化双方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明确了“8个1”合作要点。双方还有组织地推动中央企业与科研机构对接需求及合作项目。在这次合作会商活动现场,中央企业与中国科学院相关院所签署了一批战略合作协议和项目合作协议。
“自2024年会商会议以来,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国科学院强化战略协同,共同推动中央企业和科研机构深化合作,‘8个1’合作要点进展顺利,35项合作事项94%取得阶段性进展、45%形成重要成果。”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肖宗辉介绍。
两年来,双方委院高层、牵头部门和合作主体三级常态化沟通机制顺畅运转,围绕联合选题、答题、阅卷共同探索实践合作机制。
2025年8月,国务院国资委与中国科学院联合举办中央企业生物科技产业高级研修班。双方聚焦生物领域,首次以高级研修班形式研讨一个领域产业发展问题,助力中央企业明晰主攻方向,推动形成一批合作意向。研修班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华润集团、国药集团承办,15名院士、顶尖专家授课,10家企业负责同志和所属单位负责同志、首席科学家共64名学员参训。
这次高级研修班的举办,反映出国务院国资委与中国科学院在重点领域的联合选题更加紧密。2025年7月以来,中国科学院先后组织了69家科研机构赴25家中央企业调研,围绕未来能源、先进材料、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等领域共同凝练科研选题。
在联合选题的同时,双方在科技专项的联合答题方面也更加有力。
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积极推动中央企业和科研机构围绕国家重大科技任务联合攻关,25家中央企业参与抢占科技制高点重大科技任务,推动“央企提前介入、全程参与协同攻关”合作机制全面落地。
中国科学院在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立项时,优先支持产业需求明确的项目,2024年以来,累计支持中央企业参与12个先导专项,首次设立企业联合出资的A类专项。
“金属所实施了院企双方共同投入、协同攻关的先导专项组织模式,充分发挥央企产业端和院所创新端的互补优势,一起啃硬骨头、攻‘卡脖子’。”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刘岗说。该所与中核集团共同承担的先进核用材料、与国家电投所属中国重燃共同承担的400兆瓦燃机叶片的先导专项,获得了院企双方的一致认可。
我国自主研制的 300 兆瓦级 F 级重型燃气轮机首台样机,由国家电投、中国科学院等联合攻关此外,国务院国资委与中国科学院的科技成果联合阅卷工作亦更成体系。
国务院国资委面向中国科学院定向征集科技成果,10项成果由14家中央企业揭榜。其中,中交集团揭榜金属所7.6米级直径盾构机主轴承应用任务,航空工业集团、航天科技等揭榜六自由度激光跟踪仪、新型显示PET支撑膜等应用任务。
国务院国资委还积极推动中央企业支持海光、寒武纪等中科系芯片应用。其中,中国移动累计采购超10万台海光CPU服务器。
优布局:持续提升合作效能
有组织的合作一旦拉开帷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务实合作将奏响宏伟乐章。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必须通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来培育新质生产力,突破增长瓶颈。同时,中央企业也正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努力开启增长的“第二曲线”,推动从要素大量投入的“汗水型增长”向科技创新驱动的“智慧型增长”转变。
形势变化促使越来越多的中央企业向科技创新要动力,加快布局战新产业、未来产业。2024年以来,已有60余家中央企业所属200余户企业与60余家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签署600余项合作协议,项目经费累计近百亿元。这些合作项目广泛涉及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科技、信息技术、先进材料、未来能源等领域。
2025年度会商会议上,又有20家中央企业与21家中国科学院所属科研机构就超大直径盾构机主轴承工程化应用、合成生物成果转化应用等40个重点合作项目签约,涉及人工智能、先进材料、生物科技、未来能源等多个领域。
在广泛合作基础上,中央企业与科研机构锚定第四代核电、集成电路等重大科研方向,集聚精锐力量、敢于投入资源,开展整建制合作。
“国家电投计划与上海应物所体系化开展钍基熔盐堆合作。”国家电投党组书记、董事长刘明胜说。
熔盐堆是国际公认的第四代核电技术先进堆型之一。2025年4月,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物所学术委员会主任、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技术总体组负责人徐洪杰对外透露,世界唯一建成并运行的熔盐堆第四代核能系统——2兆瓦热功率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TMSR),已在甘肃武威加钍运行。目前,技术团队正与国内核能企业合作推动钍基熔盐堆的工业示范应用。
过去近十年间,国家电投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开展重大项目攻关,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相关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国和一号”示范工程、我国自主研制的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首台样机等。
随着合作空间的扩大与合作程度的加深,中央企业和科研机构逐步强化自上而下的统筹,推动开展制度化交流和长周期合作。
中广核联合中国科学院连续召开了8届科技创新交流会。在2025年5月举行的第八届科技创新交流会上,双方就“海上综合能源岛技术交流”“先进核用材料研发与示范应用”“加速器驱动先进核能及进展”等7个科技主题进行了讨论。双方表示将进一步拓展新能源、核技术、科技型环保等领域的广泛合作。
航天科工党组书记、董事长陈锡明表示,长期以来,双方科研人员坚持爱国情怀和科学精神,从国家利益大局出发,为重大科技项目联合创新探索出了一种新模式,培养造就了一批年轻的创新人才,走出了我国基础科学领域和工程技术领域联合自主创新、需求激励和技术推动紧密结合的典范之路,是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强化有组织科研的积极实践。展望未来,航天科工与中国科学院拥有全面开启进一步深化战略合作的坚实基础和迫切需求。
明导向:持续产出合作成果
推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形成合力,归根到底要坚持结果导向,持续产出合作成果,并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从而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加快构建。
国务院国资委与中国科学院高度重视合作项目推进落地,精心组织、狠抓落实,推动中央企业和科研机构高质量产出一批合作成果。
双方尽锐出战,共同抢占了一批科技制高点。
2023年7月,新疆塔里木盆地西部的某石油生产基地传来喜讯:通过自主研发的智能导钻系统(IDS)精准刻画地下油气层结构,引导钻头准确打入最佳开采点位,获得高产工业油气流,日产油气当量45吨,约为邻井的5倍,为油田勘探开发提供了新阵地。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地质地球所联合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等单位“十年磨一剑”的坚持与付出。目前,智能导钻系统已在3家石油央企的多个油田试用示范,井下工作时间累计超260小时。
医学领域是核技术和平应用的一个重点领域。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我国医用同位素的需求量逐年增长。但如此重要的医用同位素,国内却长期依赖进口,成为制约我国核医学长期稳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高能物理所与中核集团联合攻关,首次实现了毫居里级医用α同位素分离纯化,突破了长期受制于人的技术瓶颈。2024年底,中核集团对外宣布,位于四川夹江的我国规模最大医用同位素生产基地正式启用。该基地在提升医用同位素自主保障能力的同时,也为相关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创造条件。
双方编队作战,共同攻克了一批核心技术。
2024年12月,大连化物所与国家能源集团合作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甲醇石脑油耦合制芳烃技术”通过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评价,被认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属国际首创”。这项技术拓展了石脑油原料适应性,可大幅降低能耗,提高目标芳烃的产品收率。联合研发团队还建成了甲醇石脑油耦合制芳烃千吨级中试放大试验装置,并完成了多种不同来源石脑油和甲醇耦合中试条件及流程试验,为设计工业生产装置奠定了基础。
物理所与南方电网成功研制了国内首个大容量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2024年,双方研制出210安时钠离子储能电池及国内首套10兆瓦时储能系统,应用于伏林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一期工程,填补了钠离子电池材料、钠离子电池储能集成技术以及钠离子电池储能安全防控技术三方面的空白。2025年10月,二期扩容升级工程正式投运,项目总规模达到50兆瓦时。在新能源高比例并网、消纳难题日益凸显的背景下,该项目不仅以钠离子电池储能的技术优势提供破题新路径,更凭借资源与安全特性,为绿电高效消纳注入“钠电动能”。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与南方电网成功研制了国内首个大容量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伏林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双方共投资源,共同设立了一批创新平台。
在全球各国竞相布局低空经济新赛道的大背景下,中国移动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低空经济专利池,推动知识产权资源整合迈入新阶段。
2024年5月,中国有色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联合组建“中色创新研究院-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高温超导联合工程中心”。该中心是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首个从“前沿基础研究”向“样板工厂”转化的全链条项目,致力于推动高温超导技术加速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规模化应用。
生物制造有望重塑医药、能源、食品等行业,因而被业界称为“有潜力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力量”。2024年7月,我国生物制造领域首个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在深圳启动建设。该中心由深圳先进院联合国投集团等共同设立,将聚焦生物制造小试、中试放大阶段,探索将原有从实验室到企业的线性转化模式,转变为非线性互动式模式,推动我国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