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金融信息中心)
CFIC导读
◆本次发布的典型案例,具有三大特点:一是坚持依法从严惩处,二是精准惩治新型隐性腐败,三是注重多领域覆盖。
原标题:“两高”严惩金融职务犯罪,发布6件典型案例
最高人民法院11月28日消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6件依法惩治金融领域职务犯罪典型案例。
本次发布的典型案例,具有三大特点:一是坚持依法从严惩处,二是精准惩治新型隐性腐败,三是注重多领域覆盖。
其中,刘某受贿、利用影响力受贿案,被告人受贿1.5亿余元,利用影响力受贿3700万余元,造成巨额贷款无法收回。吴某受贿、挪用公款、违法发放贷款、违规出具金融票证案,被告人受贿2.75亿余元、挪用公款5.08亿余元。两案被告人均被依法判处死缓,终身监禁,彰显了司法机关依法从严惩治金融领域职务犯罪的鲜明立场。
坚持依法从严惩处
本批案例坚持依法从严惩处。
刘某受贿、利用影响力受贿案中,被告人刘某作为金融监管机构国家工作人员,负有依法监管金融业务、维护金融安全的职责,却非法收受他人财物1.5亿余元,违法行使职权为他人谋利,造成巨额贷款无法收回,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特别重大损失。司法机关对刘某判处死缓,终身监禁,彰显了依法从严惩处金融监管领域腐败犯罪的鲜明立场。
吴某受贿、挪用公款、违法发放贷款、违规出具金融票证案中,吴某利用担任银行行长职务上的便利,为有关公司发放5亿元贷款,在正常利息之外以收取虚假咨询服务费的方式获得固定回报,其实质是吴某利用职权给某公司发放贷款获取的对价,是金融领域典型的权力寻租,符合权钱交易本质。司法机关对吴某依法惩处,彰显了严惩银行领域腐败犯罪、切实维护金融安全的坚定决心。
精准惩治新型隐性腐败
本批案例精准惩治新型隐性腐败。
黄某受贿案,被告人以加入某公司获取“劳动报酬”的方式收受贿赂,是新型受贿政商“旋转门”的典型表现形式。
李某、徐某受贿案,被告人在未实际出资的情况下,与请托人“合作经营”公司,以分配利润的方式收受贿赂,是隐性腐败的典型表现形式。司法机关穿透新型隐性腐败的“面纱”,依法对被告人判处刑罚,让新型腐败不“新”、隐性腐败难“隐”,精准有力予以惩处。
注重多领域覆盖
本批案例既有金融监管领域腐败案件,也有银行、信托等领域职务犯罪案件,体现了司法机关依法惩处金融各领域、各环节职务犯罪及关联犯罪的鲜明态度。
王某挪用公款、受贿、行贿、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违法发放贷款案是司法机关依法惩处以虚假理财手段挪用公款犯罪的典型案例。本案中,王某作为国有参股银行支行副行长、行长,通过在虚假理财协议上加盖银行业务公章的方式,截留理财资金并挪用的行为构成挪用公款罪。其还实施受贿、行贿、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违法发放贷款等犯罪,依法应予数罪并罚。司法机关对其所犯挪用公款罪依法顶格判处无期徒刑,充分发挥刑罚震慑作用,有力维护了金融安全。
曾某受贿、违法发放贷款案是司法机关依法惩处信托领域职务犯罪的典型案例。本案中,被告人曾某身为贷款审批审查人员,明知相关单位不符合贷款条件,仍违规签批上报材料并促成贷款发放,造成信托公司巨额经济损失,严重影响金融信托资金安全。司法机关对曾某依法定罪量刑,发挥了警示作用,起到了震慑效果,有力维护金融管理秩序。
本文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昝秀丽
微信编辑:刘思乐
“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华社新闻摄影展
“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华社新闻摄影展由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新华社上海分社、中国图片社、上海证券报、中经社上海总部、新华投控联合承办,欢迎社会各界组团参观。
展览精选了中国照片档案馆珍藏近300张历史经典照片,从百姓视角出发、以视觉逻辑为线索,全景展现新时代以来的伟大成就和深刻变革。
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00
地点:上海市陆家嘴东园路18号中国金融信息中心6楼展览中心
联系人:沈女士
电话: 13162623966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命脉,金融稳则经济稳。金融安全事关国家、区域企业发展大局,需要对金融风险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增强风险防范意识,科学应对,防范于未然。
由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出品的《风险预警·金融版》在政府权威部门指导下,依托先进的大数据舆情监测系统和专业的分析师团队,对金融业不同领域、不同类别的风险舆情进行总结梳理和分析研判,为金融监管部门、要素市场、金融机构、上市公司、行业协会、各类企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等提供权威、专业、实用、及时、有效的金融风险舆情监测、研判、预警与应对建议。
1.8万/年,每周一期,每周五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