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西藏网)
转自:中国西藏网
中国西藏网讯 北京通州的三教庙旁,燃灯塔影映照千年运河波光,儒释道三家建筑比邻而居,和谐诉说着中华文明包容共生的智慧。
图为位于北京市通州区的三教庙内“三庙一塔”建筑群景观 摄影:王妍丹“儒家的文庙、道教的紫清宫和佛教的佑胜教寺,三者集合在一起,这样的建筑群在全国较为罕见。”通州区政协教卫体和文化文史委主任程行利站在三教庙前介绍道,“老百姓都把这里称为‘三庙一塔’。儒释道的思想历来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度融合,这种包容共同守护了人们内心的沉静。”
运河交融:流动的文化史诗连接古今
三教庙所处的位置,正是北京通州的五河交汇之处,这里地处大运河的北端。
“通”则会于四方,“丝路西东”和“运河南北”其实本质相同,都是一种“通”,程行利说,“不管是什么宗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一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供应精神力量。”
图为三教庙的佑胜教寺 摄影:王妍丹这种“通”的智慧,正是大运河留给今天的重要精神遗产之一。
在大运河博物馆,“京华通惠,运河永济”八个字凝练着文物陈列展的精髓。讲解员指着一件立俑介绍说:“从这件立俑形态的文物可以看出,立俑本身是汉人长相,但却身穿胡服,可见当时胡汉杂居且文化相融,体现了唐代幽州(北京)地区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图为大运河博物馆内摆设的“京华通惠,运河永济”雕塑 摄影:王妍丹隋唐大运河的开通,为当时的幽州、今天的北京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幽州开始成为北方的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运河不仅流通货物,更流通文化与血脉。这种交融,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为大运河博物馆内展出的彩绘胡人陶俑(左一)和白陶男立俑(左二) 摄影:王妍丹运河申遗:从历史走向未来
如果说万里长城绘就了“一撇”,那么大运河则绘就了“一捺”,二者共同在华夏大地上挥就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字,勾勒出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宏大格局。
从全世界来看,少有一条河流能够如此贯通南北,跨越2500多年时光,绵延近3200公里,通达五大水系,串联起8个省市的35座城市。中国大运河,更是一条流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血脉。
图为大运河博物馆内展出的大型船舶模型 摄影:王妍丹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而早在2007年,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就提出了关于推进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提案。
“这个时候我们就把‘大运河’改述成了‘中国大运河’,这里面不仅包括京杭大运河,还包括更古老的河段,比如2500年前的邗沟。这样就能把沙漠丝绸之路、大运河、海上丝绸之路串联起来,这是对商品贸易、文化交流、人类迁徙路线的真实再现。”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单霁翔说。
图为位于北京通州的大运河流段 摄影:王妍丹保护大运河究竟是在保护什么?从单纯的文物保护,到活态的文化遗产传承,大运河的保护理念经历了深刻变革。单霁翔强调:“通过运河保护,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两者之间的差别就更加清晰了。”
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物保护往往是指文化要素,不包括自然要素,保护对象往往是静态的。单霁翔介绍道,而文化遗产保护包括了活态的历史街区、传统村落和民族村寨的变化机遇,以及人们对其赋予的情感寄托。这一保护理念的升华,让大运河真正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通往未来的精神纽带。
图为位于北京通州的大运河流段 摄影:王妍丹十余年回首,“大运河的沿线也建设起了很多博物馆,比如洛阳的隋唐大运河博物馆、杭州的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浙江绍兴的浙东运河博物馆、北京的大运河博物馆……”单霁翔说,更令人欣喜的是运河功能的新生。“曾经的现象是,南方运河在一直使用,北方运河出现断流。但如今的景象是,大运河已经全线通水,河面通航,大运河已经成为一个城市醒目的文化标志。”
今天的大运河,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水利工程范畴,其包容与通达精神,正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契合。这条流动的文化血脉,继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发挥着独特的凝聚作用。(中国西藏网 记者/王妍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