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航空报)
元正
晨光微熹,七点四十分,我像往常一样走进航空工业南京机电液压工程研究中心。空气中弥漫着航空煤油的淡淡气味,耳边响起的是试验设备有节奏的运行声——这是一首我已经听了近20年的交响乐。作为扎根企业的一名新闻宣传工作者,我的任务是以文字来记录下这些普通航空人的平凡瞬间。
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王晓福向我讲述了他的故事。入行之初,他的师傅——一位有着30年工龄的航空人告诉他:“在航空工业,没有小角色,只有大责任。你手中生产的产品,维系的是无数飞行员的生命安全。”那时年轻的晓福,还未能完全理解这句话的分量。
转变发生在一个加班的深夜。晓福正在为一批紧急交付的部件进行最后测试,发现一个尺寸趋于合格范围的极限值。旁边有人说:“差不多就行了,应该不影响整体功能。”但那一刻,他选择拿起工具,反复修正了整整三个小时,直到参数完全达标。听到他的讲述,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什么是“每一个人都是主角”——在安全面前,没有旁观者;在质量面前,人人都是守护者。
在中国航空工业的宏大叙事中,离不开总设计师的智慧、试飞员的勇敢或是工程师的创新。但航空梦想的实现,同样依赖于千千万万普通技术工人的坚守与执着。许多工作岗位或许不为人所知,却同样是整个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每一架冲上云霄的战鹰,都凝结着无数航空设计师、工程师和制造者的汗水与匠心。
近年来,随着国产大飞机C919取得商业成功,AG600大型水陆两栖飞机实现多项突破,航空人的工作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中国式现代化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由具体的人、用具体的劳动构建而成的宏伟蓝图。
在这里,我见到“90后”女孩成长为液压系统领域的专家,老师傅钻研出提高测试效率40%的新方法,年轻团队通过创新解决了长期困扰产品质量的科研生产难题……正是这些微小的创新汇聚起来,形成了推动中国航空事业前进的磅礴力量。
年轻的液压工程师焦留芳,在一次外场为AG600飞机研制连续工作十几小时后的冬夜,一边在试验场吃着几乎冰凉的盒饭,一边播放着女儿发来的一段语音:“妈妈,你什么时候能把星星接回家啊?”她笑着用语音回复:“宝贝,妈妈正在帮好多叔叔阿姨回家呢。”
“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在这里有着真切的回响。航空工业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任何一架飞机的诞生,都需要数十个专业、上百个工种、数以万计的人精诚合作。就像我身边这些忙碌的同事们正在日夜调试液压燃油与环控系统,最终要与飞控系统、动力装置、机体结构完美配合,才能托起飞机翱翔蓝天。每个人的专业精神和责任意识,构成了中国航空的品质基石。
焦留芳说:“最让我自豪的时刻,是看着我们参与制造的飞机在蓝天划出优美的航迹线。那时,我会指着天空对女儿说:看,那架飞机的‘臂膀’是妈妈参与研制的。”女儿或许还不完全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但总有一天会懂得——正如她的父母和更多像他们一样的普通人,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的坚守,都是时代乐章中不可或缺的音符。
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没有旁观者,每个人都是主角。在遍布全国的航空工业各条战线上,无数普通人正在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敬业精神,托举起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梦想。我的同事们参与研制的不仅是战鹰的液压舵机、燃油管路和环控阀门,更是中国航空工业的未来;他们校准的不仅是系统参数,更是一个国家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
夜幕降临,喧闹的厂房渐渐安静下来。我注视着刚刚通过试验的一套飞机环控系统,指示灯如繁星般闪烁,发出稳定的运行声。这些精密系统的有序运转,汇聚成中国航空工业的璀璨星河。而我的这些同事,就是这星河中的一束光——微小,但明亮;平凡,却重要。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我和我的同事们将继续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护航中国航空事业的今天与明天,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阔图景中,写下我们这一代航空人的奋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