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记者|韩雯
连续实施19年的20项民心工程,是天津市委、市政府坚守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更是这座城市对百姓幸福生活的郑重承诺。
“十四五”期间,天津民心工程始终锚定群众急难愁盼,以清单化管理厘清民生任务,以项目化推进破解民生难题,用“一年接着一年干”的韧劲和“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的实干精神,累计完成200余项具体工作任务。从“一老一小”的贴心保障到衣食住行的品质提升,从公共服务的全面提质到生态环境的持续优化,民心工程如涓涓细流汇聚成河,让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在津沽大地上铺展开一幅温暖人心的民生画卷。
精准施策 靶向破解民生痛点难点
民心工程的生命力在于“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十四五”期间,民心工程始终把群众所需所盼作为具体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精准聚焦就业、医疗、住房、养老等核心民生领域,以钉钉子精神破解一个个民生痛点,让政策红利精准滴灌到群众心坎上。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稳就业、保就业是我市民心工程的重中之重。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强化就业公共服务,通过建设“津彩e就业”驿站、企业培训中心,实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等项目,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搭建起就业桥梁,托牢就业民生底线。“十四五”期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超过175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目标以内,就业局势保持总体平稳。
民生福祉的温度,既融在城市就业岗位的供给里,也映在乡村田野的收成中。“十四五”期间,民心工程还以惠农增收为重点,多措并举激活乡村发展动能。累计实施财政补助社会化服务项目175万余亩,服务小农户15万余户次,农民每亩地可增收200元左右,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因地制宜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45万亩,不断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水平,提高耕地质量。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引爆津城,吸引日均超10万人逛展体验,小站稻、沙窝萝卜等“国家队”选手成为展会“顶流”。225个“津农精品”进一步丰富市民餐桌,超15%品牌溢价率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住房问题关系群众安居乐业,民心工程持续推进惠民安居工程,让“住有所居”的梦想照进现实。“十四五”期间,全市认定3.54万套、256万平方米市级人才公寓,阶段性解决12万人的安居需求;向10万个困难家庭发放租房补贴,多渠道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为新市民、青年人、低收入群体等提供多元化住房保障。针对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安全问题,持续开展低收入群体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改造农村困难群众危房2900户,做到应改尽改、不落一户。在城市,246个老旧小区完成改造,“一小区一方案”的精细化改造让老小区焕发新生机,群众居住环境显著改善。
扶弱解困是民心工程的重要底色,民心工程不断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让困难群体感受到城市温度。制定低收入人口认定政策,累计纳入保障范围群众7.83万人。推进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建设,平台共发送预警信息4.9万人次,实现精准兜底。各级工会开展大病救助6669人次;住院慰问职工群众23.35万人次;为20.34万人次的农民工、困难职工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开展免费健康查体。
提质升级 公共服务普惠均等可及
“十四五”期间,以民心工程为抓手,天津持续加大公共服务供给,推动教育、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提质升级,让优质资源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市民,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家家都有小,人人都会老,民心工程始终将教育惠民与全周期民生服务紧紧相连,以暖心举措筑牢民生幸福根基。“十四五”期间,通过新建、改扩建一批中小学校,累计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8.57万个、普通高中学位4.3万个,有效缓解“入学难”问题。同时,深化“五爱”教育阵地建设,开展“争做文明有礼天津娃”“童心向党”等思想道德建设实践活动,受益未成年人众多,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推动“养老助残”与“育才护苗”协同发力,民心工程持续织密养老服务网,累计建成359家养老机构、1852家老人家食堂及20个认知障碍照护专区、20家智慧养老综合体;连续4年培训4300余名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既提升了家庭照护能力,又缓解了家庭养老压力,改善了居家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助残服务中,2.2万人次残疾儿童获康复补助减轻家庭负担,2.7万户残疾人家庭“一人一案”式无障碍改造实现从“基础改造”到“智能化适配”精准升级,让特殊群体共享发展温度,在民生保障的每一个维度书写幸福答卷。
文化体育惠民让群众精神生活更富足。“十四五”期间,举办名家经典惠民演出季、市民文化艺术节、博物馆里过传统节日等品牌活动,发放文化惠民卡,吸引大量观众走进剧场。在体育方面,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行动,新建足篮排多功能运动场、社区户外微场地、室外智能健身房等各类健身设施,发放数字体育惠民卡补贴名额,成功举办天津马拉松、首届天津市全民健身健康运动会、天津市第一届学生(青年)运动会等赛事,既丰富了群众体育生活,又激活了城市发展活力。
医疗健康服务持续优化,守护群众生命健康。强化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形成以1个国家医学中心为引领,5个区域医学中心为龙头,9个区域医疗中心、9个专科诊疗中心和区属医院为主体,264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的“15分钟健康服务圈”。发挥家庭医生“健康守门人”作用,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2564支,全市签约总人数达512万。同时,建成学校红十字生命安全健康教室,开展应急救护培训,提高群众自救互救能力,让健康守护更有保障。
赋能生活 城市功能品质全面提升
民心工程不仅关乎“柴米油盐”,更关乎城市发展的“里子”和“面子”。“十四五”期间,以民心工程为载体,天津持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优化城市服务功能,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让城市更宜居、更宜业、更有温度。
城市运行更安全有序,群众生活更安心。持续推进燃气供热工程,“十四五”期间改造提升老旧燃气管道774公里、供热旧管网684公里,实施城市供热“冬病夏治”,完成户内改造32650户,让居民用气更安全、供暖更有保障,惠及470多个社区、30余万居民用户。针对中心城区易积水点位实施排水能力提升工程,有效应对汛期降雨,减少城市内涝对群众生活的影响。西青区密源路消防救援站等设施的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应急救援体系,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便民服务更贴心便捷,打造“一刻钟幸福圈”。“十四五”期间,连续两年打造完成30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完成菜市场智慧化提升、再生资源智能回收箱建设等33项具体任务,覆盖195个社区,服务周边居民90万人。新建、提升改造39个标准化菜市场,融合超市运行模式,兼顾老年人助餐和残疾人购物需求,让群众买菜购物更方便。开通动物园与水上公园西侧生态公共廊道,推动更多城市公园增加出入口,方便群众就近入园。实施市管公园便民服务设施提升改造,在水上公园等4个公园增建智能健身和商业便民设施,在南翠屏公园改造儿童广场公厕和半山游客驿站。
生态环境更优美宜居,绘就绿色发展画卷。“十四五”期间,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治理,促进城市绿化、美化、净化。建成开放梅江公园(二期)等一批城市公园和275个口袋公园,让群众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推进幸福河湖建设,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环境。累计完成农村户厕改造提升71万座、公厕4300余座,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7.9%,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提升。通过开展增殖放流,累计放流各类苗种60余亿单位,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带动渔民整体增收,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交通出行更高效便捷,畅通城市“大动脉”。“十四五”期间,持续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地铁11号线等6条线(段)陆续投入使用,今年年底,滨海Z4线北段开通后,我市地铁通车里程将超过400公里,进一步织密城市公共交通网络,方便群众绿色出行。道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完成54条城市道路、20座人行天桥、20座立交桥、海河12座跨河桥梁安全整治维修,高标准建成嘉和路等民心工程道路,利用城市边角地块、闲置空地和桥下空间等资源,增建公共停车泊位16246个。道路交通管理更加精细化,推动城市道路通行效率持续提升,既为群众出行提供了更加安全、畅通的环境,也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一串串实打实的数据,见证着天津为民办实事的坚定步伐,也温暖着千家万户的幸福期盼。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天津将继续把民心工程作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载体,聚焦群众新期待、新需求,不断优化民生实事清单,创新工作方法,提升服务效能,让民心工程更接地气、更暖人心、更有实效,让津沽大地的民生福祉持续增进,让群众的幸福之路越走越宽广。